膚色論傷台印 認知戰醜化民意

聯合報 方天賜 /前駐印外交官、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新竹市)

大選前便引起爭議的台印勞工備忘錄,上月中以視訊方式簽署,但有關引進印度移工的相關爭議並未落幕。主管單位日前接受採訪時,宣稱是基於「膚色」等考量而選定引進區域,引發印方不滿,連執政黨立委也加以抨擊。外交部旋在昨日澄清,稱「近日政府單位在國內社會溝通上有未盡妥適說法,導致國內社會、印度友人或國際上皆有所批評的情形,對此政府表達誠摯歉意,也會虛心檢討改進。」事實上,有關單位在處理本案時,確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如果不能謹慎以對,不僅傷害台印關係,也影響新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信譽。

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社會溝通。以簽署條約為例,雙方此次是用視訊方式簽署,其實並不尋常。因為,現在並非疫情影響或者交通中斷,只要幾小時便可以從台灣飛到印度。除非有時間壓力或特殊考量,否則通常還是會以實體方式進行簽約,畢竟是美事一件。但勞動部長在受訪中提到,即便簽署協議後,雙方也要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內容,距離實際引進的時間,「至少沒有一年,也要半載」。如果是這樣,又何必急著省幾個小時的飛航時間,要用視訊方式簽署呢?官方並未對外說明其「苦衷」,便易引起不必要猜測。因為移工仲介利潤很大,難免有人會臆測,是否要趕在新政府成立前將利益分配給特定對象。

其次,政府一直將民眾的擔憂跟認知戰混為一談。政府需要判別那些是民眾心聲?那些是惡意認知戰?事實上,在公共政策平台上,有關「立即暫緩或廢除台印移工合作備忘錄,重新審視引入印度移工之必要性及對社會的潛在風險」的提案,已在二月廿五日連署通過,顯示部分社會人士對於引進印度移工仍有疑慮。換言之,社會對此仍缺乏共識。主管單位日前已召開專家諮商會議蒐集意見,但就邀請對象來看,應該更多元,才能察納雅言,而非將關切都醜化成認知作戰。

第三,正本清源之道是要強化對印度的認識。由於缺乏密切往來,台灣社會對印度的印象大多是建構在片段的新聞資訊或網路訊息。以主管官員提出的「膚色論」,相信絕非刻意種族歧視,但已觸動印度社會的敏感性。「基督教徒優先」的論點,也會激怒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主管官員尚且如此,一般民眾難免也會有錯誤認知。因此,台灣社會應該學到一課,藉此好好認識印度。台灣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大學系所有印度研究系所,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中應該認真考慮其必要性。中斷多時的直航也應盡早恢復,才能有助人員交流跟認識。

簽署台印勞動協議是近期台印關係最重大的里程碑,有著許多外交人員的折衝和努力。但在缺乏有效的社會溝通下,很可能會讓本案名存實亡,甚至傷害台印友誼。政府單位不能把「大內宣」當成「溝通」,也不應把民眾的擔憂貼上認知戰的標籤,誠懇面對質疑,才能獲取社會支持,落實這項合作案。

印度教 移工 主管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