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醫師罷工給台的啟示

聯合報 楊哲銘/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學系、醫管系教授(台北市)
南韓醫師舉布條走向總統室,要求停止擴增醫學系招生名額。美聯社

韓國政府宣布二○二五年醫學系招生名額將大幅增加,從目前的三千人增至五千人,導致約八千名住院醫師辭職罷工抗議,醫學院學生也響應行動,有上萬名醫學生申請休學。罷工的年輕醫生受外媒訪問時表示,他們過勞、薪資偏低,政府也不願意傾聽他們的心聲。但韓國政府強硬以對,要求罷工的住院醫師於二月廿九日前復工,否則將面臨吊扣執照處分,也可能遭司法起訴。

台灣勞工運動一向不如韓國激進,但近年來醫事專業科系招生員額的增加也是爭議不斷。慈濟大學獲教育部同意於一一三學年度增設藥學系招收卅名學生,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抗議事前未被徵詢,強調國內藥師已供過於求,衛福部也僅表示將進行藥師人力調查,研議藥學生總額制。一一三學年度也核准陽明交通大學開辦中醫系招生,但中醫界抗議總量管制被突破,將誘發惡性競爭、創造不必要的醫療需求,最終對醫療品質產生影響。

早兩年,二○二二年清大、中興大學、中山大學陸續成立公費的學士後醫學系,讓已經不太被使用的公費生制度、學士後醫學系制度,又從台灣醫學教育的歷史灰燼中重生;後面還有元智大學、陽明交大、中央大學在排隊等待成立後醫系,醫學生全國聯合會也曾表達抗議。去年十一月中醫師、藥師、牙醫師、護理師組成「台灣醫事人員大聯盟」在總統府前舉行「黑十字運動」,訴求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入法,但看來也是不了了之。

到底醫事人力的學用應該如何規畫?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人力資源行動框架」,其中包含六個行動領域及一個行動循環,六個行動領域分別是: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領導、夥伴關係、財務、教育及政策。行動循環則包含四個階段:情況分析、計畫、執行及考核。情況分析階段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力的供給需求分析,到了計畫執行階段則要特別注意關鍵成功因素,比如說國情、勞動市場的特性等,否則再合理的規畫都是白搭。終極目標是全民達到更好的健康結果,如果全民健康沒有因此提升,即便出檯的政策順利執行,也是失敗的人力資源政策。

比較韓國與台灣在這波醫事人力增加的作為,現在看來主要的差異在政策執行階段,韓國是鯨吞,一年間由三千人增加到五千人;我國則是蠶食,東增一點西增一點、今年增一點明年增一點。但重點是這些人力調整在多年之後,真能讓全民健康獲得改善嗎?抑或只是提供低薪醫事人力,卻無助於全民健康的提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人力資源行動框架,要達成全民健康改善的終極目標,首要前提是醫事人力的工作條件獲得改善,大量廉價的醫事人力不等同於醫療照護水準可以提升,這是社會大眾面對這個議題時應破除的迷思。

醫師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