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幣 偏鄉青年能受益?

聯合報 劉長青/教(南投市)

近日文化部推出文化幣點數概念,主要目的在於鼓勵青年進行藝文消費。一一二年發給十八至廿一歲青年每人一二○○點文化幣,一點價值新台幣一元;今年起成為常態化政策,並擴大發放年齡至十六至廿二歲。但目前逐步限縮為僅能作為書店及出版、國片限定、藝文展演及文化體驗、博物館、文資保存與社區營造、國內流行音樂、文創工藝消費等七大類。

文化資本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目前也已經被證實與階級流動有關,但我國現行的文化幣政策,是不是真的可以增加中下階級的文化資本?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主要原因在於文化本身是一個多樣性的概念,政府為了朝向文化體驗「純化」,消費場域只包含表演場館、博物館、複合式書店、文創園區等場域,皆不包含餐飲、一般事務性文具、3C、禮品、生活雜貨;文化體驗課程不得單獨購買香水、手工皂、蠟燭、花藝品等。以藝文消費的青年席位為例,仍多以如古典音樂的音樂演奏會或電影院上映的影片為主,其文化仍然以所謂的主流文化為主,這樣的概念其實只會擴大階級間的不平等,且在地特色無法被凸顯。

因為青少年就算得到了一二○○點的文化幣點數,但偏鄉的青年如果要去國家音樂廳或台灣交響樂團演奏廳進行消費,必須再額外付出時間及交通成本,而這兩項卻是偏鄉最稀缺的資源。因此,在表演場域的選擇上面,不如將文化幣的補助給予團體,讓團體進入偏鄉巡迴演出,或是增加可以參觀在地社區發展協會的表演,甚至是國高中到學區內小學表演,經費挹注到國高中的相關社團,將這筆資金能夠留在偏鄉,文化幣才能發發揮最大的功能,並扶持在地文創產業,不然將會有大量的青少年無法享受到政府的美意。

偏鄉 青年 文創產業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