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停關稅減讓 是雙面刃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陸方昨天公告台灣單方面對陸產品出口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等措施,違反ECFA規定,決定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自明年元旦起,對原產於台的丙烯、對二甲苯等十二個稅目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並宣稱台應採取有效措施,取消對陸的貿易限制。

日前大陸商務部已先宣布認定台對陸貿易限制措施,存在《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第三條規定,構成貿易壁壘。執政黨及相關部會幾乎皆指控陸違反事實,批評陸企圖以經濟活動「介選」,應停止一切政治操作,勿使經濟議題複雜化、政治化;同時,呼籲兩岸重啟對話協商或在WTO框架下解決兩岸爭端。

大陸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曾一度宣布在十月十二日公布;後又宣布延長調查至總統大選前一日;但上周卻又提前宣布調查結束,如今更進一步宣布中止適用項目。離大選不到一個月公布,具引導總統選舉兩岸政策辯論之政治意涵,尤其是針對經濟選民。

首先,陸方認定兩岸存在不公平及歧視性貿易。調查報告認定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且「對大陸相關產業及企業造成負面貿易影響」。宣稱台應依WTO規範機制「給予大陸與其他世貿成員平等的出口待遇和競爭機會」;同時批評台未遵循ECFA應「逐步減少或消除」貨物貿易壁壘的義務,還不斷擴大禁止進口產品範圍。

其次,陸方公布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果為流程中須經歷之過程。台禁陸二五○九項農產品和工業制品進口,陸必然會採取反制。台須面臨即將而來的經濟風暴,如今陸方決定中止ECFA部分產品關稅減讓,陸委會卻只稱陸方「一再企圖介選,終將自食惡果」,仍未見任何實際的因應做法。

大陸選擇此時宣布中止部分關稅減讓,重新再激化總統大選中的兩岸議題,也重新刺激選民思考主權與安全、經濟與政治利益衡平,究竟魚與熊掌是否可兼而得之?

再者,此舉印證陸方「以經促政、以商為政、以民逼官」的對台政策邏輯。在民進黨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台已失去兩岸經貿議題的溝通管道,廿三項協議難以貫徹落實。當陸採取片面行動,台只能被動等待再反制,難以提出積極有效的政策工具,兩岸政策互動陷入「壓制反制、再壓制再反制」的惡性循環。

大選過程「抗中保台」及反中意識形態再起,執政黨面臨貿易壁壘調查及ECFA部分協議遭中止,最後僅能又一次訴諸「大陸介選」與「認知作戰」、統戰動機及在地協力者之攻擊路線,政府能否協助可能受影響產業因應,恐已無關宏旨。

大陸對台融合途徑及策略、措施,已從雙向轉為單向,對台讓利政策已難以對台民眾產生懷柔作用及磁吸效應,經濟制裁背後含藏政治目的動機。從鳳梨、釋迦、石斑魚等農漁產品難以輸陸,到工具機營業額衰退,顯然台灣正在歷經一場不承認九二共識之經濟與政治代價,但對選民來說無疑是把「雙面刃」,既強化經濟選民投票動機,也可能升高傳統反中選民的敵對意識。

貿易壁壘 關稅 總統大選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