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科研的真實謊言

聯合報 張俊哲
張俊哲
許多同學的科研興趣始於對大自然的好奇,但卻止於專業的態度和敬業的精神。「真實謊言...

不少親友以為我從小就熱愛科學,因此長大後才會踏上科研之路。其實,我的學習過程苦不堪言。當年被迫背了一堆專有名詞,只為了考試高分。就算曾對大自然的奧秘有過一絲的悸動,升學壓力也不容我將悸動化為感動。我相信這些經歷並非個人專利,而是和許多經歷過填鴨式教育的讀者們,所擁有的共同回憶。

推動已久的多元入學方案雖立意甚佳,想讓年輕人有更多的機會,找到合適的科研領域。然在實施多年後,改善的幅度卻不若預期。許多同學在大學和研究所的甄試場合,曾信誓旦旦地表達對申請系所的熱愛,但在入學後,就抱怨起課程的安排,甚至藉機停修;或在實驗受挫之際,先以怨天尤人為始,續以半途而廢為終。這些學習的遺憾,若非起因於甄試時的心口不一,那麼對科研認知的偏差,就很可能是病灶之一。

現行中小學的科學讀物,總以精美的圖案、生動的文字,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很可惜的是,對科研所需付出的努力,卻甚少著墨。例如,雖大部分的同學都知道愛迪生經過多次的失敗,才使燈泡亮起來。但就我觀察,愛迪生等知名科學家的實例,早被同學們視為遙遠的「偉人特例」,殊不知科研所應具備的專業態度和敬業精神,並無偉人與凡人之分。

因此,與其對科研擦脂抹粉、刻意美化,倒不如讓同學們及早明白:由成功與失敗堆疊而成的科學生涯,才是真正的科研人生。另外,也應讓同學們知悉科研或可帶來功成名就、衣食無虞之榮景,但也可能遭受屢戰屢敗、朝不保夕的窘境。吾人以為,藉由真誠的交流互動,讓同學們從小就認清科研原貌,長大後方能真正珍惜努力的成果。很不幸地,我們的科學教育經常誇耀成功,卻避談面對失敗的情緒處理,致使不少同學在從事科研後才發現自己百般不適,甚至被失敗主義綑綁;即使轉了行,仍一蹶不振。

近年看著大批高中生湧入大學校園,參加各式的科學營隊,心中實憂喜參半。我樂見同學們得以目睹心儀之學系,但亦憂心他們僅得到膚淺與浮誇的簡介,甚或只圖在申請入學的「學習歷程」,又多上虛偽的一筆,以期提高書審成績。無獨有偶,等到同學們讀了幾年大學後,又再度被琳瑯滿目的招生海報和網站吸引,鼓勵報考研究所。綜覽這些資料,最不缺的就是前程似錦的就業機會和實驗室「比讚」的團體照;然而,「紮實訓練」、「提升專業」等相關字眼,卻悄然地流失。等到步入實驗室和職場,同學們才領悟到對科研工作之認知偏差,尤甚實驗之誤差!那些曾聽過、讀過的甜言蜜語,竟成為生涯發展的「真實謊言」。

有鑑於科研人才培育之急遽空洞化與斷層化,建議在找到解方前,先讓同學們可受到良心辦學的啟發,然後自由地做出抉擇,並願對自己的生涯承諾負責,無怨無悔。(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愛迪生 人生 小學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