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恥」看缺德政府

聯合報 孫家瑞/金融業(新北市)

台灣走出疫情,但仍百「缺」待舉。前兩年缺口罩、缺疫苗、缺快篩,今年則缺電、缺蛋、缺工、缺錢。「缺」獲選年度代表字,代表政府很不用心,「缺德」就不說了,缺乏溫暖、缺乏有感,難怪政黨輪替成了六成選民共識。

想到「缺德」,就看到北一女老師批評一○八課綱是「無恥」課綱。教育部說沒有廢除禮義廉恥,但解釋是一回事,老師、家長的感受又是另一回事。

一○八課綱的目的是逐漸去中國化,民進黨雖在公開場合高喊中華民國,但不肯廢除台獨黨綱,並在許多地方高舉台灣文化及日本文化。台灣文化不是不能高舉,但不能與中華文化切割。

現在年輕人的「天然獨」,並非天然,原來是民進黨不斷從教育洗滌的成果。民進黨逐步推翻中華文化,與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又有何不同?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執政當局能有這樣的體悟嗎?自然沒有,因為連這篇也刪掉了。

「缺德」與「無恥」是民進黨執政以來人民實際的感受,不該下架嗎?

########test#########
民進黨 課綱 疫情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