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為政治利益拉學子陪葬

聯合報 伍豪/文史工作者(高雄市)
季青漫畫

最近北一女國文老師在演講時說出一句「所以一○八課綱就是個無恥的課綱」,引發許多人的共鳴。對此,筆者想到前陣子發行的「大學的脊梁」一書,兩者看似無關,卻有兩個重要的共同點:其一,都是政治介入學術。其二,當權者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讓文化、教育與社會一起沉淪,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課綱不只影響教育與文化素養,恐怕政治紅利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最近,大選進入最後關頭,從民調趨勢觀察,民進黨雖然執政弊案百出,惟因國民黨失去年輕選票的支持,加上藍白分手,導致民進黨很可能打破「八年魔咒」,最終贏得選舉,持續執政。為何國民黨會失去年輕人的支持,讓綠營在大選中輕鬆穩住江山呢?背後原因當然很多,然不少評論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去中化的課綱」。

回顧陳水扁執政時期,啟用杜正勝擔任教育部長,其採用「文化台獨」史觀編擬課綱,將台灣史自中國史獨立出來,大幅下修中國史的比例,對國民黨當局治台初期的政績給予負評,並特別詳述二二八事件、實行戒嚴、白色恐怖等事件,藉以把討厭國民黨及台獨的意識,植入這些小孩的心田。若干年後,這批孩子擁有的投票權,多成了民進黨的支持者。

後來,食髓知味的民進黨,在蔡英文執政後,課綱更加速去中化,不僅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又進一步壓縮中國史授課比例,更以黨國遺毒為理由,持續下修文言文的教學比重,如此讓中國歷史碎片化、中國文學淺碟化,所謂百年樹人、文學素養等,全部毀在政治的意識形態中。

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這些我們這一輩琅琅上口且常用的句子,卻因課綱改革,讓多數年輕人不再認識它們,而漸漸地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實在可惜。

南韓三星的創辦人李秉喆曾說,他最喜歡的一本書,並從中得到智慧與企業經營靈感的是「論語」;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也曾鼓勵後學多學「孟子」與「唐詩」,對比我們的教育部卻朝完全相反的道路大步前行。籲請教育當權者應懸崖勒馬,不要為了政治利益,揚棄寶貴的古典深沉之思,讓學生的美學、邏輯與品德修養教育,也一起陪葬。

########test#########
課綱 國民黨 民進黨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