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不要用類黑道的名詞

聯合報 李家同

社會注意校園裡偏離正道的學生是一件好事,但是用「類黑道」來形容這些孩子相當不恰當。這種做法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問題更加惡化。

我們應該問的是,什麼樣的孩子會變成行為不好的孩子?假如一個孩子有很溫暖而不虞匱乏的家庭,在學校裡功課趕得上,他一定會很認真地念書,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前途是很光明的。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個孩子來自比較窮困的家庭,上課時完全跟不上,他知道我們的社會是很講究競爭的,但是他也心知肚明自己沒有競爭力,他的前途是很灰暗的。這個孩子就可能行為偏離。教育界應該早已知道,許多行為偏離的孩子在校功課非常落後。

我常常要講一個真實故事,有一位老師發現班上有一個孩子上課不是打瞌睡,就是胡鬧。他又發現孩子和他的奶奶住在一起,奶奶靠政府的一些救濟金過活,因此孩子晚上常常吃不飽。小孩當然喜歡吃肉,可是這個孩子晚上很少能吃到肉。這位老師的做法是,和學生約法三章,他每天放學後會給學生買一個有大塊肉的便當,但是孩子一定要接受他的教導,將落後的功課補起來。孩子看在便當的分上,就答應了。在老師下課以後的陪伴下,這個孩子的功課慢慢地趕上了,上課也就很認真地聽講,再也沒有任何行為偏差的現象。

我們對於行為偏差的孩子應該給予他們鼓勵,使他們知道有人在關心他們。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幫助他們學習,使他們在上課時不是鴨子聽雷,也使他們相信自己有光明的前途,他們當然會努力學習的。

我們總以為行為偏差的孩子品德有問題,因此教育界認為,只要給孩子們品德教育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品德教育當然重要,但是一個孩子如果知道自己的前途非常黯淡,無論老師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的。很多家境非常貧困的孩子,當然會感到貧困所帶來的不幸福感;如果老師美化貧困,告訴他「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個孩子一定會想,我並不想做大人物,只想每天生活得好一點。對他來講,這些勵志的話沒有什麼意思。

我們要減少行為偏差的孩子,最重要的辦法乃是幫助他們,而不是譴責他們。如果教育界能夠非常重視弱勢孩子,努力地提高他們的學業程度,給他們溫暖和信心,絕對可以使他們走入正途。(作者為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行為偏差 奶奶 便當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