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歧視問題 知識是解決之道

聯合報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高爾丁,媒體強調她的女性身分,並且引述得獎理由為增進了對於女性在勞動市場樣貌的理解,而認為她是一位勞動經濟學家。其實這位目前還任教於哈佛大學的七十七歲教授是一位道道地地的經濟史學家。

距離上一次經濟史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已經卅年,當年的兩位獲獎者之一福格就是高爾丁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高爾丁不僅師承福格,論文題目也是繼續老師對於美國內戰前奴隸生產力的研究。

不過當時在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的另一位老師也對她的後續研究影響深遠,那就是比福格早一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貝克。

貝克在經濟學界的貢獻極為廣泛,其中一項主要的題目是婦女勞動參與。高爾丁結合了兩位老師的知識精華,展開她畢生學術研究的主軸,用經濟史的方法發掘勞動市場中性別差異的驅動主因。高爾丁的發現,用最簡單的說法解釋,女性在職場上受到的歧視,不只在於薪資差異以及俗稱玻璃天花板的職位上限,還有更為長久形成的職業或職務差異。最明顯的例子是男性醫生較多,女性護士較多;還有男性大學教授較多,女性幼教的老師較多。這些差異造成的不平等,其實比「同工不同酬」的歧視更為嚴重,因為影響所及包括教育機會,甚至家庭裡的重男輕女。

職業差異是歧視嗎?許多人可能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歸給歷史因素就沒事了,經濟史學家研究卻在這裡才開始。高爾丁用長期資料呈現,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許多職業差異發生很大的變化,背後的原因是女性的教育程度提高。換言之,女性並非天生不適合當醫生或者喜歡當護士,而是在升學過程中已因家庭或社會因素被設定,一旦職業差異形成後,很不容易打破。高爾丁在一九九○年從普林斯頓大學轉入哈佛時,她是經濟學系第一位長聘的女性教授;到二○○六年,哈佛大學校長還因為講出女性在某些學術領域比不上男性的言論而辭職。時間帶來的改變不難發現,卻很難搞懂。

奴隸與女性勞動者所受的歧視有何不同?這個問題看似奇怪,卻是了解身分歧視問題的切入點。雖然很容易指出兩者的狀況天差地別,但是實質上都是用市場契約達成差別待遇。美國內戰前的奴隸多半是購買而來,其餘是奴隸在農場生育而來的,他們不幸的處境來自條件極差的賣身契。奴隸與其他身分歧視本質上的差別是制度,奴隸是被創造出的正式制度,女性受到的歧視則是演變而來的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的歧視可以透過法定程序改變,例如美國林肯總統推動的廢除奴隸,更嚴重一點,則是要用戰爭或政治革命的代價來達成。然而,非正式制度的歧視無法畢其功於一役解決。媒體報導指出,高爾丁並不研究政策,就一位勞動經濟學家而言,這有點不可思議,可是對經濟史學家卻是本分。終究需要一些學者關注無法立即解決的難題,發掘出積重難返的原因。

美國為奴隸付出了內戰的代價,雖然廢除奴隸,但解決了種族歧視問題嗎?當今性別歧視問題,並不只於女性身分,各種歧視、對立、衝突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湧。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指出用知識是克服無知的解決之道;不過,成功之前還有很長很長的路。

奴隸 諾貝爾獎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