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樓塌之鑑 老宅更新應更嚴格

聯合報 游威耀/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理事(新北市)

台北盆地的沖積層常見由砂、泥組成,多半屬軟弱土層,建築物的設計及施工過程中發生任何疏忽,都非常容易造成工程費用及時間的損失。前夜台北市大直街因鄰近工地出包,導致發生大範圍民宅塌陷傾斜,就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標準案例。

查詢中央地質調查所「工程地質探勘資料庫」,鄰近受災區大直街九十四巷的鑽探資料約有十筆,顯示附近岩盤深度在地表下廿五點八公尺至四十一點五公尺間,其上為粉土質黏土,N值絕大部分二至四之間,屬軟弱黏土層,地下水位深度約在地表下兩公尺。建築基地若為軟弱土層,施工前務必進行完整地質鑽探和地質調查,以明瞭土壤層次的變化,於設計時得以選擇適當之基礎形式,或適宜有效之地盤改良施工方法。

針對軟弱土層,建議政府相關單位能考慮下列建議:

一、鑽探採連續取樣。現有建案常因考量費用和施工時間,而採用費用較便宜的衝鑽方式,對一般地層尚可提供地工參數資訊,但對軟弱土層,層次的變化就足以影響地工參數,進而造成分析時有疏忽遺漏之處。

二、堅持做現地試驗。同樣是考量費用因素,若建案基地規模較小,通常現地試驗省略不做,皆由室內試驗結果提供地工參數。但由於軟弱土層易受擾動,取樣困難,為精準獲得土壤強度資料,現場試驗是較佳方式。

三、落實監測記錄。支撐應變計、中間柱隆起觀測點、傾度盤和地下水位量測等多項監測方式常作為預警之用,但最怕是僅為應付檢查。可找各相關技師公會作為第三方公證,並對監測結果判讀提供專業意見。

雙北地區屋齡超過五十年的老宅約有廿三萬戶,接下來老宅更新絕對是建案主軸,公部門應藉此教訓,強化建築基地位於軟弱土層的開發規定和流程,避免類似事件反覆發生。

建築 老宅 地下水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