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愈打愈高 如何住者有其屋

聯合報 吳一忠/榮民(嘉縣水上)
政府頻頻打房,推動房地稅合一、實價課稅,銀行調高房貸利率,受害的仍是一般房貸戶,...

蔡政府過去為了打房,可說想盡了點子,奢侈稅是其一,房地合一稅亦是,但效果似乎不佳,台北市要十六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中南部房價亦節節高升。從昂貴的房價可一窺端倪,愈打房價愈高,只能望屋興嘆。

多年前政府為抑制囤房,立院通過「囤房條款」,限定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共可持有三戶,第四戶以上為「非供自住房屋」,稅率將調高,希望藉此抑制「炒樓客」;現在再度出招,除了全國歸戶,並將現行的囤房稅從三點六%調高至四點八%,是冷飯重炒還是選舉招式,不得而知。

落實居住正義,打房是必要手段;但從投資報酬率來看,理想和現實有段差距。

根據統計,八成五的房屋持有者,一輩子只有一間房,多數民眾供不起第二層樓;房地產為暴利產業,會炒作的多是財團、地主和建商。投資客以人頭登記、製造假買賣,大鑽法律漏洞,房地產炒手,都靠「轉手、過水」賺大錢,短時間獲取暴利。

政府頻頻打房,推動房地稅合一、實價課稅,銀行調高房貸利率,受害的仍是一般房貸戶,每月增加支出,經濟壓力更加沉重。但對投資客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只要虛報買賣紀錄,就可從中撈回利潤,導致房價老是居高不下。

房地合一課稅失敗多次,實價課稅稽查不嚴,民眾寄望的囤房稅頗受爭議,還拿房客當墊背,對租屋者無異雪上加霜,有企業質疑政府走火入魔,恐傷及無辜,並形容是房地產的災難,成效有待觀察。

政府應從稅制改革做起,審慎制定方案,並加強稽查,讓非自用住宅現形,避免高價低報的投機現象,實踐漲價歸公的精神。促使房市穩定、供需平衡、降低房價,讓民眾買得起房子,達到「住者有其屋」的目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房地產 居住正義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