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 永續藍碳政府待加油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圖為花蓮七星潭。圖/報系資料照片

六月八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主題是「海洋星球:潮流正在改變」,呼籲大家正視轉變中的海洋環境與生態問題。國際上也提出民眾響應該節日的七大做法:吃永續海鮮、減少塑料消耗、減少碳足跡和能源消耗、參與和組織海灘清理、負責任旅行並促進沿海旅遊、使用環保產品、支持海洋保護基金會和組織,希望天天是愛護海洋日。

當前海洋正遭逢汙染、生物多樣性破壞和氣候變化等三重逆流衝擊,不僅海洋生物正在與海洋熱浪、酸化、塑料汙染、過度捕撈和開發抗爭,也阻礙了海洋做為世界氣候調節器和最大碳匯的功能。想讓海洋恢復健康,應積極尋求對策。

首先是海洋塑料汙染,由於許多國家無法有效處理大規模的廢棄物,使得大量塑料和微塑料進入河流並最終進入海洋。塑料至少占海洋垃圾總量八成五;另估計每年至少有一千四百萬噸塑料流入海洋,卻只有約一成四的塑料被回收利用。以目前趨勢,到二○五○年海洋塑料按重量計可能比魚多,對海洋物種、食品安全和海洋健康產生複合影響。除積極回收利用,減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是最佳方法。

其次,海洋不僅具有吸碳、固碳的能力,也是製造氧氣的關鍵;海洋吸收了約三成人類產生的二氧化碳,緩衝了全球暖化。為加強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緩解氣候變遷壓力,各國至二○三○年必須確保並實現三十%沿海和海洋區域以及三十%陸地和淡水域受到保護,即「30X30倡議」。台灣政府評估四十五處海洋保護區的管理成效,其中有十一處為「低度保護」,亟待加強。

再者,藍色糧倉為未來糧食增產的希望所在,目前海洋提供的卡路里僅占我們食物的二%。由於過度捕撈等因素,海洋漁業資源繼續下降。目前的水產養殖無法滿足保護氣候、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養活人類等三大要求,主要癥結在於現有養殖系統需使用大量魚粉及魚油,因而飽受過度捕撈和非法捕魚、種群銳減和氣候變化的困擾。為此各國正積開發由富含微藻和昆蟲蛋白來替代。台灣這方面研究嚴重不足,需盡快補足人力及經費。

最後,保護海洋有助於再生能源的供應,「藍碳」(海洋碳匯經濟)已成為新藍海,全球藍碳市場正在迅速增長。藍碳是指隔離和儲存於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二氧化碳,例如紅樹林、鹽沼和海草,是世界上受威脅最嚴重的三種主要碳儲存,這些生態系統每公頃可儲存碳量是陸地森林的五倍,被視為實現巴黎氣候協定目標的關鍵。

二○三○年全球對碳信用額度的需求,預計將高達七千億美元,藍碳已被視為主要解方。日前中國大陸已開出首張由海洋漁業部門備案確認的「藍色碳票」,台灣卻連「碳交易平台」都還未建立,蔡政府須加把勁了!

########test#########
生態 巴黎氣候協定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