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德企擴大對華投資 「中國市場關乎存亡」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23日電

德國經濟持續低迷之際,德國政府和歐盟官員向德企施壓,要求它們減少對中國的所謂「風險敞口」。不過,包括巴斯夫、西門子、大眾、奔馳等德企仍繼續增加在華投資,「用腳投票」以實際行動表明態度。德國汽車製造商認為,無論是從營收還是向電動車技術轉型角度來看,「中國市場事關生死存亡」。

大公報引述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對華「脫鈎」政策的影響下,德國政府7月通過首個「中國戰略」,要求減少對華依賴和「去風險」。不過,德國商界明確表示不歡迎這一中國戰略,認為其影響中德貿易關係,不符合在華德企利益。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BASF)CEO布魯德穆勒今年4月表示,公司去年在德國本地虧損達1.3億歐元。與此同時,巴斯夫去年7月宣布在廣東湛江投資100億歐元建設一體化基地項目,預計2025年投產。這是德企在華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項目。

西門子CEO博樂仁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作為2023年20億歐元全球投資計劃的一部分,公司將在中國投資約1.4億歐元。

大眾、寶馬和奔馳等德國汽車製造商奉行「本地化生產」戰略,僅大眾去年就在中國生產了320萬輛汽車,與該公司在歐洲生產的汽車數量相當。今年7月,大眾表示將向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小鵬汽車投資7億美元,持有該公司近5%的股份,共同開發和製造電動汽車。

美國諮詢機構榮鼎集團的數據顯示,2022年歐洲對華直接投資中,德國所占份額從前年的46%提升至52%,當中德國汽車業更從50%提升至68%。德國經濟研究所一項分析,在2023年上半年,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達103億歐元,屬歷來次高紀錄。

分析師巴爾金對此表示,「德國汽車製造商認為,無論是哪個角度來看,中國市場都事關生死存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1日表示,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國家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各國都應為外國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位於北京的一家奔馳汽車廠。(美聯社)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