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復育香港米 從美菲找回33品種、新絲苗米香甜要徵名

世界日報 香港新聞組/香港14日電
稻米示意圖,與新聞當事者無關,圖片來源/Ingimage。

香港出產的稻米曾風光一時,後因時代發展而式微多時,近年香港逐漸有人重新種稻,有民間團體從美國和菲律賓種子庫中,找回香港上世紀種植的33個傳統品種,並在大埔復育;當中絲苗米在復育過程自然變異出矮化特徵,產量高,口感接近現代米的矮種絲苗米。團隊希望可繼續留種推廣給農夫種植,同時建立本地米資料庫,做好保育。

大公報報導,香港米式微近半世紀,根據2022年資料,全港只有約10個農場種植水稻。本地民間團隊「大地予我」於2019年找回上世紀於香港種植的33個傳統品種並復育,團隊人員挑選較健康強壯的種子,再種下一組的稻米。團隊農場經理袁易天昨日表示,所有品種均成功復育。

團隊紀錄主任王韶昀說,本地傳統米雖不及日本珍珠米黏度高,但口感獨特,「入口時在口中擠來擠去,米粒散落口中,只散於口,不散於筷子。」袁易天稱,香港稻米大多是直鏈澱粉特性較強,進食後的升糖指數低,較適合糖尿病人。

王韶昀說,2021年培育絲苗早荏時,發現一株的穗粒特別大,穀殼變白,於是把它分開留種,同年的晚荏,它再變化,明顯遲開花,跟原先植株開花時間相隔近一個月,團隊又把這些植株分開留種,稱為「遲花絲苗」;至2022年晚荏,大穗粒變異植株出現明顯矮化的植株,團隊又再留起種植,至今矮化特徵穩定維持,團隊將其標為「絲苗C」,並正為新米種公開徵名。

王韶昀說,2023年晚茬,「絲苗C」產量最高,每株平均產量達3697粒,即約6.25公噸/公頃。其植株較矮、早、晚茬都不過1米高,分蘖多,不會倒伏,煮時有微香,吃時帶甜,口感接近現代米。

除了民間努力,漁農自然護理署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種子技術及救育中心」合作,於2019年從國際種子中心取得四個已失傳的本地稻米品種,包括花腰仔、絲笛、齊眉及白殼齊眉,在大龍實驗農場留種栽培試驗。花腰仔由於生長和留種純度表現穩定,適合推廣栽種,漁護署向本地農民派種子,成功復育的花腰仔於2022年8月推出市場,125克售價為78港元(約10美元)。

香港 稻米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