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最後鏢魚手 傳統絕技將成絕響

聯合報 記者潘欣中/屏東報導
屏東恆春鎮後壁湖漁港江榮龍是鏢旗魚好手,日前向學子示範鏢魚方法。圖/江榮龍提供

台灣南部和東部海域進入旗魚洄游季,台灣捕旗魚傳統的鏢刺法因風險高且漁獲不如其他漁法,漸走入歷史;恆春後壁湖漁港60歲江榮龍是屏東僅存、被喻為「海上獵人」的鏢魚手,但後繼無人;文史工作者說,鏢刺法難度高堪稱藝術,看珍貴海洋文化流失讓人感傷。

江榮龍的9旬父親江新潭從小到台東新港學捕魚和鏢魚,學成後回恆春工作,江榮龍國中開始跟父親學鏢魚,30歲後技術純熟時曾鏢到466公斤白皮立翅旗魚,不少老漁民至今津津樂道。

江榮龍說,鏢刺法是日治時期傳統漁法,僅靠雙眼與手持三叉鏢槍,獵捕大型掠食性迴游魚類的旗魚,鏢魚手需頂著風浪在鏢台上站穩,與海浪、旗魚搏鬥,不僅是人與魚的對決,也需團隊合作,但近年已被其他高效率且安全漁法取代。

他說,鏢魚手要有體力、肌耐力和膽識,秋冬外海風浪大,追魚顛簸不在話下,站在1公尺正方、斜坡鏢魚台,僅靠腳下寬約10公分布繫綁,身體須隨浪頭擺動,還得緊握重約20公斤魚叉槍,緊盯前方浪中快速游動的魚蹤,在背鰭浮出水面短暫關鍵時刻,以手勢傳達船長航向,抓準時機下鏢。

江榮龍感嘆,鏢魚手收入不穩又具危險性,年輕一代沒人要學,難以傳承,憂心不久將成「絕技」。

文史工作者念吉成說,應支持鏢刺法對海洋環境的永續價值;致力保存台灣海洋漁業文化的「第一哩路基金會」創會會長許宗賢說,花蓮和台東仍有數艘鏢魚船,也面臨鏢魚後繼無人窘境,絕技即將消失、令人感傷。

文史工作者 台東 恆春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