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選/應鼓勵製藥業合併 增加競爭力

聯合報 口述/前食藥局長康照洲 整理/記者賴昀岫
缺藥是今年重要議題。情境示意圖。圖/Ingimage

缺藥是今年重要議題,可依兩種狀況分析,一種是國際性缺藥,因成本問題,導致全世界原料與人工成本上升,藥物一過專利期,利潤不高就不繼續生產,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況,未來藥價可能會一直往上提高,而有些藥一但缺了,不是換廠牌就可以解決的。

另種是分配不均,這牽涉民眾用藥習慣,有人覺得原廠或進口藥比較好,這必須靠政府宣導與教育,在嚴格把關情況下,學名藥可做到與原廠藥品質相同,目前我們常說的同成分、同含量與劑量、同劑型的「三同」,應該要提升為「同成分、同品質、同療效」的「新三同」。

雖然藥品可自國際藥廠進口,但製藥產業本身也算是種國防產業,當發生災害或戰爭時,如果沒有自己的製藥產業、一直仰賴進口,恐影響藥品供應。國內一定要有自己的製藥產業,如何讓其生存是很重要的議題。

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缺工,國產藥廠規模普遍比較小、製造成本高,國外藥廠以量大降低成本。若數家藥廠合併擴大市場,製造量就會擴大。台灣早期比較沒概念,現在很多製藥廠的第二代開始帶入專業經營管理概念,慢慢朝合併方式進行。

公司合併重組需要外在資金進入,國外為鼓勵產業合併,很多國家設置併購基金,由政府出些錢鼓勵,或在合併後給予稅及優惠措施,政府確實要有多點鼓勵措施,否則很難在國際上有競爭力。

競爭力 2024選舉 選民論戰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