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類固醇治療增嚴重感染機率 醫曝:足月生產風險更大

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

對早產跡象孕婦施打類固醇,能夠加速胎兒肺部成熟。不過,國衛院與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早產風險孕婦施打類固醇雖有益處,但出生後的新生兒嚴重感染風險將增加1.24倍,醫師表示,接受類固醇治療的孕婦有4成最終都能足月生產,且出生一年內嚴重感染風險更高,若是晚期早產應可再斟酌是否使用類固醇。

類固醇是全球使用相當長久的藥物成分,用於抗發炎、抗過敏、調節免疫等功能上,使用相當廣泛。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慧如指出,類固醇又被稱做美國仙丹,全球從1948年使用至今,目前研究已知長期服用類固醇將增加「白內障或青光眼」、「消化道出血或潰瘍」、「感染或敗血症」、「骨質疏鬆或骨壞」、「高血糖」、「庫欣氏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風險;兒童口服類固醇,一個月內消化道出血風險增1.4倍、敗血症增2倍、肺炎增2.2倍。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姚宗杰表示,根據2008年至2019年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有11%孕婦有早產風險,4萬5千位孕婦曾接受過類固醇治療。針對孕期未滿34周產婦,通常建議施打類固醇以保護胎兒,加速胎兒肺部成熟,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及死亡率。

「過去醫界都認為短期使用類固醇並無風險。」姚宗杰指出,但根據研究顯示,孕婦若因早產因素曾接受過類固醇療程,產下的新生兒一年內嚴重感染風險較未施打類固醇者風險高出1.24倍,敗血症增加1.52倍、肺炎增1.22倍和急性腸胃炎也增加1.35倍。以嚴重感染為例,未施打類固醇族群中發生率為千分之8.65,施打類固醇者發生率則為千分之14.72。

不僅如此,足月生產的新生兒,孕婦產前若有接受過類固醇治療,疾病風險更高出早產兒。姚宗杰表示,台灣婦產科醫師安胎技術相當厲害,許多預估早產的胎兒最終都能順利到足月生產,但中間孕婦若有接受過類固醇治療,嚴重感染、敗血症、肺炎、急性腸胃炎罹患機率都高於早產兒,整體來說就像股票「短多長空」,短期確實有好處,但長期觀察卻有更高的風險。

姚宗杰說,類固醇的使用對於早產孕婦來說依舊「利大於弊」,但統計發現有四成預估的早產兒最終都能足月生產,尤其35至36周的「晚期早產兒」是否真的有施打類固醇的必要性,應再斟酌使用。

姚宗杰指出,早產風險孕婦施打類固醇雖有益處,但出生後的新生兒嚴重感染風險將增加。...
姚宗杰說,類固醇的使用對於早產孕婦來說依舊「利大於弊」,但35至36周的「晚期早...
國衛院與長庚醫院研究成果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國際權威綜合醫學期刊《British ...

本研究成果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國際權威綜合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獲得最新影響指數高達107.7分,研究由姚宗杰、蔡慧如、國立台北大學統計所副教授張升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副教授洪秀梅及美國哈佛大學講座副教授陳安安合作,針對懷孕期間施打類固醇的安全性進行探究與分析。

########test#########
類固醇 早產 風險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