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美好書店時代消逝或重生?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宛茜

誠品信義店昨晚熄燈,將廿四小時書店交棒給誠品松菸店。頂著「全世界最大繁體字書店」的頭銜,誠品信義店矗立台灣這十八年,進行了多場大膽的書店實驗,把台灣對出版的想像擴展到令人驚豔的新境界。

誠品信義店標誌一個時代對閱讀的美好信仰,而從信義店到松菸店,雖僅不到廿分鐘的步行距離,卻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書店時代。

誠品信義店於二○○六年元旦,在台北一○一的燦爛煙火中開幕,面積是敦南店的三倍大;七千五百坪商場面積中,有兩千五百坪販售書籍,藏書一百萬冊。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形容信義店不僅是「百貨業的新模式」,更是「台灣望向世界的一個文化窗口」;彼時公認閱讀氛圍世界第一的倫敦,書店面積不超過一千坪,因此當吳清友被問到這麼大的書店在台灣可以生存嗎?他回答「想像比知識重要」。

弔詭的是,信義店開幕那年,正是台灣出版產業急速衰退的開始,出版產值從過去三百億元,雪崩至二五○億元,但話題新書在信義店的進書量,大到足以堆出一個成年人高的金字塔。如此大手筆投資閱讀,究竟是信仰、夢想、知其不可為而為的背水一戰,還是商業手段?無人知曉。

今年,台灣出版產值跌破兩百億元,信義店書區面積和書種早已一退再退,接手的松菸店書量雖號稱維持敦南店熄燈前的十萬冊,卻是信義店初開幕的十分之一。不少出版人認為,這才是理想書店的規模,與其用商場其他空間的效益打平書店虧損,還不如好好經營書店。

松菸店接手後,除了延續誠品音樂館、COOKING STUDIO等經典空間,還加上電影院、古蹟、旅館等新的元素,還有大巨蛋開幕帶來的全新族群,誠品第三個廿四小時書店,是否能在新的時代打造新的風景與潮流,且讓書迷拭目以待。

誠品 松菸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