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率最長2年!這癌症初期症狀易忽略 惡化快如被八爪章魚攀附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600人被新診斷罹患惡性腦瘤,惡性腦瘤死亡率極高,從確診到死亡平均僅一到二年,惡性腦瘤如八爪章魚,結構浸潤在正常組織之間,讓手術難以完全清除,也讓治療難度加劇。長庚醫院攜手成大醫工跨領域合作,成功開發創新的類病毒奈米載體,動物試驗中顯示能延長小鼠兩倍存活期,未來有望成為治療惡性腦瘤的新利器。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表示,惡性腦瘤發展初期難以被立即發現,初期症狀如頭痛,常會被忽略,後續陸續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當腫瘤壓迫周邊正常組織會引起抽搐或癲癇、肢體無力、偏癱、視力模糊和感覺障礙等情形。

腫瘤侵犯到小腦時,則會損害運動功能或平衡感,造成步態不穩或運動失調,患者的心智狀態也會開始出現變化,如失語、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或人格改變等,患者罹病後發生殘障、失能的機率極高。

魏國珍說,惡性腦瘤發生率雖不在十大癌症之內,然而死亡率卻名列前茅,一旦確診後存活期間極短,僅約一年至兩年的餘命,且致病機轉至今未明,難以預防。

同時,惡性腦瘤治療難度高,魏國珍表示,惡性腦瘤具有迅速增生惡化的特性,腫瘤結構複雜有如八爪章魚,會浸潤生長在正常的腦組織之間,沒有明確清楚的界限區分,導致手術難以完全清除,使大多數的惡性腦瘤預後很差,即使術後經積極做放療、化療仍會復發。因此,開發新穎惡性腦瘤療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魏國珍與其研究團隊,和成功大學醫工系教授楊閎蔚合作,近期開發一款類病毒奈米載體,該載體可攜帶治療用核酸片段,有效傳遞治療用干擾核酸,以抑制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大幅提升惡性腦瘤的治療效率。這種藉基因表現調控機制抑制某一基因表現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基因靜默。

長庚醫院與成功大學研究團隊利用腦瘤小鼠做為測試模型,利用增強對流傳輸法,直接將類病毒藥物載體精準注射傳遞到腦瘤區域;結果顯示腦瘤細胞中負責DNA修復的基因表現成功被抑制,阻斷腦瘤細胞自我修復能力,使腫瘤顯著縮小。而將此基因載體與低劑量放射治療同步施用,可以使腦瘤小鼠的存活期增加兩倍,不但提升了放射線治療效果,同時也降低放射治療劑量以減少其副作用。在動物實驗極具潛力的研究成果,揭露其未來臨床應用的高度可能性。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教授魏國珍(左)及成功大學醫學工程學...
長庚醫院與成功大學腦瘤研究成果獲得2023國家新創獎。圖/長庚醫院提供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3年6月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頂尖期刊,創新概念更獲選為期刊封面故事,並榮獲2023年國家新創獎肯定,未來極具高度臨床應用潛力,有望克服現腦瘤治療的困境。

基因 腫瘤 癌症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