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腦損傷後遺症恐持續逾20年 北醫研究指「1類疾病」風險增逾3倍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台北即時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腦神經研究中心主任蔣永孝領軍的一項研究指出,騎機車強制戴安全帽規定,...

台灣是著名的「機車王國」,全台有1200餘萬輛機車,依人口比率推算,幾乎每2位民眾就有1人擁有機車。機車的高密度,也讓全台高達7成腦傷是因機車事故引起。台北醫學大學腦神經研究中心主任蔣永孝領軍的一項研究指出,騎機車強制戴安全帽規定,雖讓重度腦傷減少,但輕度腦傷患者卻增加,且後遺症恐會持續超過20年。

該項研究歷時15年,由蔣永孝及前中研院院士張文昌、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等16位腦傷專家共同執筆,研究成果集結為「輕度腦傷,其實很傷!」一書,於昨日發表。半數以上輕度腦傷患者,在事發後早期階段,會出現頭痛、頭暈、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與平衡問題等,且症狀可能持續超過20年,除影響生活作息,更會降低工作表現。

「腦損傷的發生率比癌症、心血管疾病。」蔣永孝說,台北醫學大學15年前即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合作,美方發現許多輕度腦創傷患者,遭誤認診為創傷後症候群(PTSD),於是展開研究;台灣則關注一般民眾腦創傷研究,以車禍患者、老人跌倒為主。

蔣永孝表示,在輕度腦傷發生前6周,超過5成患者會出現上述症狀;臨床長期追蹤結果更顯示,腦傷發生6個月,至一、二年期間內,約有15%至20%患者症狀仍存在,甚至出現認知、記憶力衰退問題,抽血檢測也發現,患者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比正常人低。

「腦創傷發生後,患者發生神經退化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3倍之多。」蔣永孝表示,隨年紀增長,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普遍發生在60、70歲的年齡區間;腦損傷則會導致神經退化疾病提早在40歲左右出現。

在治療方面,蔣永孝表示,目前僅能使用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改善輕度腦創傷,例如用於糖尿病治療及減重的類生糖素胜肽-1(GLP-1)、用於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胃抑制生態(GIP)都曾在動物實驗中獲得證實,可改善腦部損傷情況,但尚未進行臨床試驗。

台北醫學大學腦神經研究中心主任蔣永孝領軍的一項研究指出,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法規,...

研究顯示,運動也是改善腦損傷、延緩病情惡化的重要方式。蔣永孝指出,研究團隊經動實驗證實,運動能讓細胞中的粒線體活化,避免神經細胞衰退、生病或死亡。不過,腦損傷病人因平衡感出問題,運動時容易暈眩,建議可以從事動作緩慢的太極拳。

患者 運動 北醫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