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為何沒在台灣流行? 竟與日本腦炎+登革熱有關

聯合報 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

日本腦炎加上登革熱疫情成我國茲卡病毒防護罩?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趙黛瑜表示,研究發現,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若先前感染過日本腦炎病毒,或接種過日本腦炎疫苗,會誘發產生茲卡病毒中和抗體,可抑制包含茲卡病毒在內的黃病毒。

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趙黛瑜表示,研究結果有助於發展對抗登革熱、茲卡、日本腦炎等黃病毒疫苗及疫苗接種策略,「本研究是台灣送給全世界最重要的禮物之一」。

大家對於登革熱、日本腦炎並不陌生,茲卡病毒、登革熱病毒、日本腦炎都是黃病毒,登革熱、茲卡病毒主要靠埃及斑蚊傳播,日本腦炎則由三斑家蚊、白線斑紋傳播。從這三個病毒的地理分布來看,茲卡跟登革熱病毒高度重疊,且都透過埃及斑蚊傳播,但南台灣每年夏天都有登革熱疫情,卻未見茲卡病毒本土傳播。

國內於2016年將茲卡病毒列入傳染病通報系統,未曾出現本土大流行,每年只有零星境外移入個案,台灣民眾身上測得茲卡病毒抗體盛行率也很低。

研究團隊希望破解謎團,首先回顧同屬於黃病毒的日本腦炎與登革熱的台灣傳染病防治歷史,台灣1968年兒童日本腦炎疫苗接種計畫,1981年二戰後第1次台灣登革熱爆發,團隊開始尋找感染過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的台灣人。

趙黛瑜與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陳彥旭、 成功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吳尚蓉等人進行研究,找到60位於2014至2015年感染登革熱的民眾,還有80位沒有感染登革熱者,再依有無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分組。

研究發現,一位在高雄的50至60歲民眾,曾自然感染日本腦炎及登革熱,其免疫細胞(B細胞)抗體,經過增加核酸序列、重組蛋白技術後,重組單株抗體進行中和試驗,在24株單株抗體中,找到2株同時可對抗6種黃病毒,包含茲卡、登革熱1至4型,以及日本腦炎病毒。

為了確定研究的推論,趙黛瑜指出,進一步分析這些抗體與病毒結合的位置結構,以及抑制茲卡病毒的能力,並透過小鼠驗證,暴露過日本腦炎病毒抗原的小鼠體內,確實產生異質性高的記憶性B細胞免疫反應。

趙黛瑜坦言,研究仍然有局限性,例如目前透過抽血個案檢驗抗體個案僅有一位,不確定其他感染登革熱的病人是否都可以產生廣泛性的中和抗體抑制茲卡病毒,以及中和抗體效果可以維持多久;也不確定感染日本腦炎,加上目前正在研發的登革熱疫苗是否同樣可以誘發抗體。

但目前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有多種黃病毒流行,趙黛瑜表示,在公衛政策規畫上,可參考研究發現,考慮「廣泛性中和抗體的反應」,或許不需要每一種病毒都要開發一種疫苗。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趙黛瑜趙黛瑜表示,研究發現病人感染登革熱...

趙黛瑜說明:「尤其茲卡病毒疫苗研發上,尚未確認安全性,主要擔心打過茲卡病毒後若感染登革熱病毒後,是否會產生更嚴重的交互作用。」如今發現日本腦炎與茲卡病毒的關係,或許更適合作為抑制茲卡病毒的疫苗,目前正在跟法國巴斯德研究院合作,評估是否用日本腦炎疫苗搭配其他黃病毒疫苗。

日本腦炎 登革熱 茲卡病毒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