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北榮演講 林懷民分析東西方舞蹈曝雲門感動人心關鍵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台北即時報導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今天至台北榮總醫院大師講堂,以「短腿的人跳的舞」為題分享。他從神話、建築及文化分析,東西方舞蹈最顯著的差異,即是東方舞蹈不講規矩,舞蹈動作貼地時候較多,且沒有劇情,卻能讓觀眾從空靈開始,進入安靜、沈澱、思考的三部曲,落下感動的眼淚,這也是雲門舞集感動人心的關鍵。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介紹林懷民與該院的交集。他提到,去年春天,林懷民致贈北榮2隻黑天鵝,並親自命名蓼蓼和芋芋,成為病人及家屬最喜愛的寵物;自己從副院長任內開始在北榮植樹、栽花,至今已種植至少4萬棵植物,選擇植物品種時,總會請益林懷民,得知哪些植物能有療癒功效。

林懷民說,自己19歲時在台北中山堂看西方舞蹈「天鵝湖」,一位帶著上海口音的大媽在旁大喊,這種舞中國人做不來,原因正是「腿太短」。後創辦雲門,林懷民意識到東、西方舞蹈的不同,西方舞蹈制式化,講求「規格」,東方舞蹈訓練過程中也講規格,但在舞蹈中打破規格;西方舞蹈、建築藝術均呈現「向上延伸」,例如米蘭大教堂參天的高塔、芭蕾舞蹈中舞者被高高拋起,東方舞蹈、建築都比較內斂,以雲門的表演為例,舞者多是蹲著,幾乎沒有站立的環節。

「北京天壇形貌高大,但它不強調高度,而是關注天圓地方的建築概念。」林懷民說,東方人從建築到神話故事,都強調「橫向發展」,與西方「上達天聽」的想法不同,夸父追日的神話即是一例,故事中夸父向著太陽「水平」跑去;除天壇以外,中國人的代表建築北京紫禁城,屋簷也不張揚,不像台灣南部某些廟宇,屋簷近乎囂張的往外擴展,「小就會張揚,大反而內斂。」

林懷民說,舞蹈反映文化,華人文化強調圓融、圓滿,且要蹲得低。西方舞者要蹲馬步可說是天方夜譚,但對華人舞者來說,再尋常不過,因為文化中就是如此,插秧、收割都是向下蹲踞的動作,反觀西方人,連撿拾稻穗都不彎腰,而是以長柄鐮刀輔助,從畫家米勒的名畫「拾穗」可見一斑。

「雲門的舞蹈,有空靈的思維,且富有秩序,有秩序才能安靜,安靜才能沈澱,沈澱才能思考。」林懷民表示,東方舞蹈不追求舞者腿打得多直、拍子準確與否,而是強調「氣運生動」,且注重呼吸、吐納,表演的時候觀眾的呼吸被舞者帶動,進入「安靜、沈澱、思考」的三部曲,雖不像西方一樣有高潮迭起的劇情,而是「空靈」的展現,卻更能感動觀眾。

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在演講後提問,東方舞蹈講求呼吸,但西方把呼吸運用得淋漓盡致,例如近期很流行的瑜伽,這是否有機會用於治療?林懷民未正面回應,僅笑說,舞者自信、健康、漂亮的身體,是雲門最讓他感動的地方,一齣舞蹈不必有故事主軸,觀眾只要放鬆,「讓舞跟你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睡就睡。」讓心情從安靜到沈澱,很多決定也能做對,例如投票的決定。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左)今天至台北榮總醫院大師講堂,以「短腿的人跳的舞」為題分...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左四)至台北榮總演講後,與院內同仁眷屬及治療犬Oba合影。...

大師講堂中,放映雲門舞集「水月」演出錄影帶,有醫護表示,深受片中舞者倒影感動。林懷民說,該齣舞蹈在慕尼黑演出時,帶著舞團成員尋訪當地老城區,看到沿街建築物二樓均設有向下傾斜的鏡子,映照路人形影,便詢問技術總監,能否在舞台上放一些鏡子,回到飯店洗澡時,看見自己水中倒影,靈感再次突發,於是有了水月演出中,「水漫舞台」映照舞者身影的環節,該齣舞蹈也是因此得名。

林懷民 觀眾 雲門舞集 榮總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