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潭藻礁面積縮柴山多孔珊瑚減? 環團中油看法不一

聯合報 記者鄭國樑/桃園即時報導

立法委員陳椒華今天清晨邀集2021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環境部、桃園市政府相關部會、市議員吳進昌等人辦理大潭藻礁生態與環境現勘及檢討會議,一行人花了近1小時半現勘藻礁海岸與中油三接工程的關聯;稍後檢討會議上,陳椒華做成結論,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面積和先前的觀察紀錄比較面積確實縮小,開發並沒有讓生態更豐富,還影響環境生態,附近今年小燕鷗成鳥數量減少就是一例,相關單位必須要持續調查三接開發對藻礁的影響。

一行人清晨6點就在大潭電廠後方到G2藻礁區集合,潘忠政和藻礁志工,還有中油專案委託的海洋大學調查團隊引導陳椒華等人G2的丙、丁區實地了解藻礁生態。

潘忠政強調,中油等開發單位這兩年不斷宣傳大潭電廠天然氣三接工程不非但不影響生態,反而讓生態更豐富,這是錯誤的思維,不希望也不應該誤導視聽,他過去和藻礁志工反映柴山多孔珊瑚生態受三接工程影響,裝置沉箱設備使用的礫石嚴重損害藻礁,而且實地調查顯示面積有縮小的情形,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沙來沙往」自然現象,甚至把錯誤的資訊給蔡英文總統,讓蔡總統在2021年說出千古名言「三接沒蓋在藻礁上」,希望中油不要再有三接使生態更豐富的宣傳。

中油副總李皇章全程參加現勘和檢討會,他指出藻礁志工和中油委託海洋大學調查,雙方的量測方式不一樣都尊重,不過中油公布的量化數據都是委外專業團體調查報告,至於礫石是不是裝置沉箱的時候帶來的,可以用專業的方式討論,潘忠政老師願意的話歡迎參與相關的調查。至於小燕鷗生態以往在竹圍復育比較快,但是如果說以往好今年不好,就認為是開發的因素,這樣做結論有些快,還是要看專業調查最後的結果。

至於三接開發會不會影響藻礁生態,李皇章沒有正面回答,表示目前委託海洋大學團隊做相關調查,海大副校長冉繁華說明,海大5月接受中油委託後,每個月都會調查,就開始調查,藻礁志工把5月的調查資料,用來和12月比較,因為潮高線差異超過100公尺,不容易看出影響,建議下次可以一起用同樣的時間和方法來調查,海大團隊絕對用開放的態度配合,像依據氣象署的潮差資料,4、5、6月以5月17、18、19潮高線最低,這個資料氣象署都公開,不會造假,過去所有調查資料包括藻礁志工的調查資料也都會納入比較。

冉繁華說明,潘忠政老師和藻礁志工認為藻礁面積縮小,主因是計算方式不一樣,海大用的是「image j」技術,照相以後用電腦判斷和算出面積,是國際公認可信的方法,這樣的數據也會忠實和過去傳統方用圖表法比較,潘忠政當場表示樂見海大用國際採認的方法。

潘忠政在檢討會上播放過去調查的影片,讓大家知道藻礁聯盟如何監督的生態柴山多(杯)孔珊瑚,2021年4月29日的調查顯示水下藻礁有3公尺長的紀錄,還有原來就有伏流水和美麗的景緻,過去很少看見的礫石,讓人質疑是三接工程帶來的工程用礫石,像犁田般的破壞藻礁生態,尤其是要放置25公尺的沉箱可能要做45公尺的防護措施,這樣的沉箱要放置300座,會嚴重破壞藻礁生存的環境,過去也記錄海邊可以看見1公尺立方大的礁塊也就是「屍塊」,不應該被視為「沙來沙去」的自然現象。

大潭藻礁G2區一早可以看見一點珊瑚,但是藻礁志工比較過去的調查,認為面積和數量都...
潘忠政認為大潭三接工程仍然嚴重破壞藻礁生態,圖為G2藻礁區,遠處就是三接工程。記...
陳椒華認為柴山多孔珊瑚面積確實縮減。記者鄭國樑/攝影
立法委員陳椒華(右持手機)和潘忠政、中油、海大等單位現勘大潭藻礁生態。記者鄭國樑...
大潭藻礁G2丙區的柴山多孔珊瑚。記者鄭國樑/攝影
珊瑚在退潮的水裡相當美麗。記者鄭國樑/攝影

潘忠政也播放2021年9月4日現勘的畫面,顯示三接施工後,已經好幾處藻礁生態受工程影響,2023年6月的調查,和過去41個點位原本都有柴山多孔珊瑚比較,只剩5個點找到珊瑚,還有現勘時過去新發現的台灣特有種「桃園紅足軟珊瑚」也不見了,很擔心永久消失。今天現勘的G2區域的丙丁區珊瑚也少很多,中油的回覆一樣是「沙來沙去」,雖然G1區有比較多的柴山多孔珊瑚,不能因此說生態更豐富還要繼續觀察。

########test#########
大潭藻礁 中油 三接 潘忠政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