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河豚有毒!屏東曾有人吃「這類海產」住進加護病房

聯合報 記者賴昀岫/台北即時報導

日前有民眾自行烹煮河豚並與8名親友分食,後續釀成1死8中毒的悲劇,毒物科醫師指出,沒有毒的河豚非常少、從外觀辨識相當不易,除河豚外,也曾發生民眾食用螺、貝類、章魚等海產中毒的事件,至於坊間傳說使用牛奶或食鹽水催吐,反而可能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不建議病人或家屬自行操作催吐。

家住南投縣仁愛鄉的44歲洪姓民眾,日前自行烹煮河豚並與8名親友分食,不過8人後來陸續出現嘴巴、手腳麻痺無力等症狀,洪男則被發現倒地失去意識,警消到場確認已死亡,已報請檢警相驗。

衛福部食藥署今天舉辦「愛注意!!防範食品中毒,保護口腹安全」衛教記者會,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何揚說,沒有毒的河豚非常少,要從外觀辨識相當不容易,河豚中毒主要是內臟毒素,屬於強烈神經毒素,毒性甚至比氰化鈉多出千倍,且加熱烹調也無法把毒素破壞。

何揚表示,食用有毒的河豚肉後,會在3小時內,甚至10到45分鐘,會出現口腔發麻、四肢發麻無力、頭痛、暈眩、嘔吐等,而神經毒素影響肌肉力氣,會導致呼吸衰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目前沒有特別的解毒劑,只能儘快就醫,並採取支持性療法,最好的自保方法,就是避免捕捉或購買來路不明的河豚。

何揚也提到,貝類、螺類、章魚等其他海產,都可能有河豚毒素,過去就發生過民眾誤食織紋螺中毒事件,國外也曾報導民眾吃到藍紋章魚中毒的個案,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嘴麻、手腳麻、呼吸無力等,就應該儘速就醫,並儘可能保留食品檢體。

至於坊間傳說,使用牛奶或食鹽水催吐是否有效?何揚說,催吐過程反而可能讓食物進入呼吸道、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不建議病人或家屬自行操作催吐,提醒民眾還是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出現症狀儘速就醫。

衛福部疾管署「屏東枋寮鄉居民織紋螺中毒事件調查報告」指出,民國82年5月12日,屏東縣枋寮鄉有7位民眾因頭暈、口麻、手麻等神經症狀求醫,其中1人出現呼吸衰竭現象、住進加護病房,7人皆曾食用織紋螺。

河豚毒素毒性比氰化鈉多出千倍,加熱烹調也無法把破壞。圖/食藥署提供
何揚提到,過去曾發生過民眾誤食織紋螺中毒事件。記者賴昀岫/攝影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則說,南投河豚食物中毒事件的樣品,已送達食藥署,並由研究檢驗組著手進行檢驗,結果最快下周一出爐,包括河豚品種及毒素檢驗等;至於是否仿照日本推行河豚處理證照制,目前食安法並未規範單一產品需要許可證才能做,必須蒐集意見並做跨部會討論,將來是否需要建立制度並修法,均開放討論的態度。

########test#########
河豚 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