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花卉產量銳減 業者分析主因:花店不能倒、技術養成要10年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即時報導

新冠疫情3年期間,對我國花卉產業產生重大質變;雖然花卉外銷產值與疫情前差異不大,但外銷量減少,國內花店也因疫情倒了3分之1。業者分析,通膨、產量減少,離農都有影響;因此當務之急,希望能培養國人愛花養花習慣,讓精緻、少量、簡單花卉,能入消費者的生活。

根據農業貿易統計,今年1到10月我國花卉極其種苗外銷量約1.5萬公噸、產值1.7億美元;和疫情前同期相比外銷2.1萬公噸、產值1.8億元相比,量少了、但產值差不多。

台灣花卉品種推介會今開幕,農業部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過去3年多來疫情期間,花卉出口沒有因此衰退(就價格而言),而更暢旺,今後會在疫情趨緩舉辦更多海外展售,在國內也會舉辦各式各樣活動,讓消費者採購各式花卉。

台灣花店協會理事長孫銘鴻表示,外銷量減少,是因為日本是我國花卉最大需求國家,日本產業經濟衰退,包括居家用花,量價都下降,需求減少了,因此外銷量減少。

孫銘鴻說,加上國內離農多,因為疫情沒有在種植的農民回不來,花卉產業門檻相對其他農產品高,因此生產量也降很多,約之前的3分之2;價格從原來的均價50多元,現在均假80多元;量少價揚漲了很多,連國內的花店都很難生存,外銷少,國內價格高昂。

孫銘鴻說,有沒有辦法鼓勵從農,但門檻確實高,且反應出來的結果也要兩年後,短缺的量僅能靠進口,進口花卉又是國產花的兩三倍價格;比如繡球花,過去都在陽明山種植,現在荷蘭有上千種品種因應各種氣候環節產出,跟進口花卉填補空間,才能支援台灣花店。

疫情後,通膨、離農等因素,花卉量少價揚,業者推廣精緻花卉入生活。記者彭宣雅/攝影
疫情後,通膨、離農等因素,花卉量少價揚,業者推廣精緻花卉入生活。記者彭宣雅/攝影
疫情後,通膨、離農等因素,花卉量少價揚,業者推廣精緻花卉入生活。記者彭宣雅/攝影

他表示,離農要兩年才回復,花店不能倒,「花店一倒,技術養成要10年」,原本台灣花店有約3萬多家,因為疫情影響,現在一下子萎縮3分之1。他希望能夠推廣,因為目前量少,不要每次買都一大把,可以推廣小品、精緻、簡單就可以了,讓精緻花卉入民眾生活。

疫情 日本 門檻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