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嚴重症狀疹子達數千 疾管署發醫界通函提醒這一點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去年6月國內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後,至今確診者共347人,包括本土330人、境外17人。雖然近期疫情趨緩,每周個案數不到10人,但疾管署上周發出醫界通函呼籲,猴痘疫情呈散發性流行,仍具有傳播風險,醫師收治病情嚴重個案,或評估病人可能有嚴重副作用時,應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目前已有48人使用抗病毒藥物,藥物庫存量還足夠400多人使用。

醫界通函指出,雖然多數猴痘患者症狀輕微,但免疫狀況不佳患者仍可造成重症,甚至死亡。請醫師於診治個案時,除猴痘重症患者,包括出血性疾病、融合型皮膚病灶、敗血症、腦炎等,若個案有眼部或眼眶部位病灶,或經臨床醫師評估個案發生病灶部位,可能導致嚴重後遺症,均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申請適應症,可協助個案申請使用,避免個案發生重症或死亡。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猴痘TPOXX® (tecovirimat)抗病毒藥物,共計採購504人份,共1008瓶,平均一人使用兩瓶,但若個案病情嚴重,可能會使用超過兩瓶,而截至目前已使用97瓶、48人,目前抗病毒藥物庫存還有911瓶,約455人份,藥物效期至2028年5月。

曾淑慧說,猴痘疫情趨緩有兩大原因,第一、猴痘疫苗接種人數多,達到預防感染的效果,據統計,疫苗接種已達10萬4956人次,其中接種1劑為6萬7659人、完成2劑為3萬7297人,兩劑接種間隔為28天,目前疫苗庫存有1萬1679瓶,效期至2025年11月30日;第二、民眾對猴痘有更多的認識,並加以防護。

疾管署指出,猴痘感染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出汗、頭痛、肌肉痛、極度倦怠,或於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出現淋巴腺腫大。並於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至於如何預防猴痘,疾管署提醒:

1.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

(1) 有風險性行為者,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接種猴痘疫苗。

(2) 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並請全程使用保險套。

(3) 由於確診個案精液中曾檢出病毒DNA,雖目前尚未確定是否具有傳染力,仍建議男性病患於出現症狀後3個月內應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

2.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

(1) 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2) 避免接觸猴痘確診個案曾接觸之哺乳類動物或寵物。

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去年6月國內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後,至今確診者共347人,...

3.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與接觸史。

猴痘 風險 確診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