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人髖部骨折亞洲第一 骨科醫:留意「駝矮痛」3大徵兆

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

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而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嚴重危及國人生活品質。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陳崇桓表示,已停經、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只要出現「駝、矮、痛」3大徵兆,很有可能就是骨鬆高風險患者,若能及早掌握自身骨質情況,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與照護計畫,便能預防骨折發生。

台灣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相當於每5位台灣人就會有一位是65歲以上人口。而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堪稱「骨折王國」,骨鬆性骨折一旦發生,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髖部骨折後造成臀部的疼痛而無法移動,以致長期臥床,因此容易產生褥瘡、肺炎、尿道炎、靜脈炎、營養不良、憂鬱症等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後果,髖部骨折發生後,一年的死亡率更高達22%,大約80%的人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需要長期有人照顧生活起居。

陳崇桓指出,停經後、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只要出現「駝、矮、痛」3大徵兆,相當可能就是「骨鬆高風險族群」。骨鬆其實可以「防範於未然」,建議高風險族群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查,了解自身骨密度,醫師會依據檢驗結果,得知代表骨密度的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

長者一旦確診骨質疏鬆症,可能會擔心造成家人負擔而不願就醫。陳崇桓表示,目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藥物,主要可分成「減少骨質流失」和「促進骨質生成」2類,其中促骨生成藥物可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台灣各大醫院、部分診所皆有引進,符合條件者可以申請健保,患者可以減少擔憂、主動和醫師討論。

陳崇桓指出,停經後、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只要出現「駝、矮、痛」3大...

陳崇桓提醒,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很多患者都是遇到骨折才知曉自己有骨鬆,骨鬆導致的髖部骨折致死率更勝某些癌症,且骨折後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為同年齡的4到5倍,及早篩檢、及早就醫,才能避免骨鬆性骨折發生,保持自身健康也減輕青壯年照護壓力。

骨折 骨鬆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