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評鑑/搶進醫學中心 獲名聲地位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醫院評鑑今年恢復後,醫學中心名額仍是兵家必爭之地,各大醫院無不戰戰兢兢、積極準備。外界好奇,成為醫學中心,目的是多一點健保給付?或有何誘因,才讓醫院搶破頭?醫界人士分析,關鍵在「醫院名聲」、「社會地位」,這也是現任醫學中心院長的「頭銜」保衛戰。

為確保醫療品質,衛生署(現衛福部)與教育部於一九七八年起舉行教學醫院評鑑,一九八八年擴及所有醫院辦理醫院評鑑,台灣是繼美、加、荷、澳等國後,全世界第五個、全亞洲第一個實施醫院評鑑制度的國家。

依不同規模,國內醫院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及地區醫院,每四年需評鑑一次,而每二百萬人口地區可設置一家醫學中心,被認為最頂尖的醫院,競爭激烈。二○一六年,衛福部想出「準醫學中心」名稱,讓沒有如願成為醫學中心的區域醫院,升格為準醫學中心,目前全國共有三家,分別為衛福部雙和醫院、台北慈濟及義大醫院。

各醫院搶破頭希望成為醫學中心,到底有何誘因?

如依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不同層級醫院健保給付確有高低,如住院診察費,醫學中心一床一天四六八點、區域醫院四四二點、地區中心三九八點。醫學中心急性病房一床一天健保給付五九八點,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同為五三二點。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醫學中心可拿到較高健保給付,但這並非「絕對誘因」,主要還是社會聲譽,且讓醫學生、實習醫師等招募更順利。想維持或成為醫學中心的成本,遠遠超過從健保獲得給付,這一兩年,多家醫院為此已投入十多億元,甚至更多。

不具名醫界人士說,醫學中心醫院評鑑,可視為現任院長績效展現,一旦丟失,院長將成千古罪人。為通過評鑑,大部分醫學中心都先請外部專家進行五、六次預評,模擬演練了解自身缺點。

醫學 健保 衛福部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