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進軍「醫學手術」 台大醫院搞定難治腫瘤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台北即時報導

醫師戴上虛擬實境(VR)眼鏡,手持遙控桿移動患者器官或進行手術計畫,不是科幻電影畫面,而是台大醫院與學界、業界共同開發的「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真實應用情景。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此系統能用於複雜度高、須跨團隊合作的術前策略研擬,也能用於醫病溝通,讓患者了解手術計畫。

●腫瘤靠近神經 3D影像擬定手術計畫

37歲唐小姐僑居美國加州,近一年因右上背部疼痛及手臂酸麻,在美國經CT、MRI檢查後,發現右上臂靠近肩關節處,有一顆直徑5.1公分的纖維樣瘤,已侵犯右側第一至第三節肋骨。美國醫學中心醫師告知,將由背部開刀切除,但因腫瘤靠近神經,術後恐有手臂癱瘓的狀況,須視情況安排復健。這讓身為母親、需開車接送小孩,且愛好彈鋼琴的唐小姐相當擔心。

在親友建議下,唐小姐選擇回台在台大醫院治療。她表示,陳晉興初診時,看到影像便皺起眉頭、不發一語,自己一度以為無法受術。後來陳晉興透過3D建模軟體,將美國帶回的影像學檢查輸出為3D影像,透過影像確認腫瘤位置,並選擇由前胸開刀切除,能分離神經血管,避免誤切。唐小姐說,3D影像對自己當時理解手術如何進行有很大幫助,也讓自己提升信心,若能更廣泛應用,也能減少醫療糾紛。

●數位孿生器官 用於高難度跨科別手術

陳晉興表示,過去外科醫師擬定手術計畫、向病人說明時多以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為根據,有經驗的醫師能在腦中建構腫瘤位置,決定開刀模式。對於年輕外科醫師或複雜度較高的手術,因經驗較少,透過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建構三維「數位孿生器官」影像,除了能讓手術更精準,也能用於跨團隊、跨時空的病情溝通。

他也說,該平台是台大醫院與台大電資所教授洪一平、業界廣達電子合作的國科會計畫,目前還在研發階段,僅應用於高難度、跨科別、跨院區的「急、重、難、罕」手術案例。未來將有更廣泛的應用,包括骨科、泌尿科等所有手術,以及連體嬰分割等複雜手術。目前已有醫院將2D影像學檢測結果轉為3D電腦影像,台大醫院也購置一套已商品化的轉換軟體,但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再結合VR眼鏡或3D影像電視,讓醫師能在虛擬實境中看到數位孿生器官,並模擬手術動作,未來將朝向有「觸感、力回饋」方向研發。

●商品化成本預估一萬以下

現有技術也能藉3D列印輸出患者器官的「實體模型」,但耗時約需2周,且費用高達台幣25萬。陳晉興指出,對於病情較緊急的患者,仍以數位孿生器官較為便利,且虛擬實境中的器官影像可依照手術計畫任意翻轉,也比實體模型使用容易。若有家屬遠在國外或外地,也可透過掃描QR Code觀看患者的手術計畫演示。

洪一平則說,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技術未來商品化之後,預計要讓多數技術人員都能操作,且使用成本可降至台幣一萬元或更低,「一定是病人、健保能接受的費用。」

●已有2案例 將建資料庫用於教學

陳晉興表示,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計畫經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唐小姐是第一位同意提供病例進行3D建模的患者,未來會將複雜個案建立資料庫,用於外科醫師教學,希望拓展為全台規模的教學系統。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左)持3D列印的器官模型說明三維影像對外科手術的重要性...
唐小姐原本右側胸壁頂端靠肩關節處長了腫瘤,經台大團隊使用3D立體影像等科技,精準...
台大醫院今天上午展示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成果,台大醫院教學部專任主治醫師江旴恒示範...

他指出,此計畫施行一年,已處理2個個案。第二例是一位48歲男姓,罹患縱隔腔類癌,腫瘤達10公分,且包圍心臟旁的大血管及氣管。經數位孿生器官影像發現,氣管已被壓迫至0.1公分,導致病人呼吸困難,一度需要使用葉克膜維持血氧濃度。經醫療團準確評估後,歷經8小時手術摘除腫瘤,患者已康復出院。

手術 台大醫院 器官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