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預法將上路/婦產科醫師被告到怕 生產事故賠償制度讓醫師留下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

衛福部於2012年試辦「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家屬提告前先給予救濟,若堅持提告需返還救濟金,試辦3年,產科訴訟案件降低7成,願意投入產科的住院醫師也提高,並後續催生「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衛福部長薛瑞元則說,過往婦產科風險是最高的科別,但「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上路後,狀況有好轉。

抬棺、撒冥紙、丟雞蛋,醫療糾紛使醫病關係劣化,過去最常發生醫糾的科別以產科最多,原本喜迎新生兒到來,卻發生不預期事故,提起訴訟比率高,也影響醫師投入意願。

馬偕醫院婦產科資深主治醫師黃閔照說,十多年前,婦產科流行一句話「錢少、事多、離監近」,醫療糾紛多,讓剛從醫學系畢業的學生,根本不敢碰婦產科,當時曾調過,40歲以下婦產科醫師不到整體的兩成。

黃閔照說,婦產科醫師被家屬提告後,奔走法院與醫院,至少5年起跳,對醫病都是傷害,以前沒有試辦計畫,即使醫療處置上並沒有錯誤,醫院也會為了形象,賠100、200萬息事寧人,卻讓醫療糾紛事件變得更多。

因為產科醫療糾紛頻傳,2012年先試辦「生育事故救濟」,當時尚未改制成衛福部的衛生署已著手擬定醫療糾紛法,試辦計畫是取醫糾法中關懷病家、給予救濟、改善醫療品質的精神,試辦3年,產科刑事訴訟案件就減少70%。

從試辦計畫中了多,部分家屬雖知錯不在醫師,但為了爭一口氣或求得真相,於是提告,法庭上,醫病間相互爭辯,對雙方都造成很大傷害。黃閔照說,從試辦計畫到設置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婦產科醫師人數回春,過去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高危險妊娠學科,現在幾乎都滿編,也有女醫師願意投入婦產科。

黃閔照說,過去醫糾法礙於救濟金,要由醫院及病家各自負擔,引發爭議未順利立法,明年元旦上路的醫預法,並未將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亮點「補償救濟金」納入,主要是經費來源有限,他認為,對於病家的關懷妥適到位,一樣能達到降低訴訟的效果。

過往婦產科風險是最高的科別,但「生育事故救濟試辦計畫」上路後,狀況有好轉。 ...

醫師 婦產科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