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鱈魚專家教分辨/比目魚多斜切 巴沙魚無紋路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對於市面上不少魚產品標示不符,包括像是油魚混充為鱈魚、巴沙魚混充為多利魚等低價魚混充為高價魚販售的現象,學者坦言,光憑肉眼辨識真的非常難,若非業界的人,一般民眾難以辨別,但仍有些小技巧可供參考。

台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巴沙魚、台灣鯛、鱸魚等,切片後,看起來都白白的,光用肉眼觀看,確實很難分辨誰是誰。

郭建賢說,巴沙魚就是鯰魚,市售一公斤才一三五元,其身形為長條狀,因此處理過後的巴沙白魚肉會是長條形,完全沒有魚肉的紋路;而吳郭魚、鱸魚是一般魚的體型,做成冷凍魚片是片狀的,且吳郭魚肉會有很明顯的格紋,鱸魚則沒有。

郭建賢說,通常鱈魚會輪切成圓形販賣,肉質細緻,但價格非常貴,一公斤要價逾千元;比目魚因身形是扁的,無法輪切成圓形,所以會切成斜的出售,一公斤約四二○元。

食藥署表示,俗稱的「圓鱈」其實是「鱸形目」另稱為智利海鱸;俗稱的「扁鱈」則是「碟形目」也稱為大比目魚,依規定只有「鱈形目」的魚能夠標示為鱈魚,其餘則只能標為「智利海鱸、大比目魚」或加註「俗名:圓鱈/扁鱈」。

智利 吳郭魚 食藥署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