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力荒/兒、婦產醫師減 偏鄉更怕生病

聯合報 記者沈能元、陳雨鑫/台北報導

護理人力減少,導致關床危機,醫師總體人數雖增加,但部分科別醫師人數逐漸萎縮,兒科醫師五年來減少六十四人、婦產科少四十三人,外科持平,內科人數增加一一○人,現在已有不少大醫院兒科醫師奔波支援門診,衛福部長薛瑞元曾說,憂心十年後,國內沒有醫師可以看兒科重症患者,要就醫只能出國求診。

據衛福部統計,兒科醫師人數一○五年至一一○年,人數從一七三七人降至一六七三人,婦產科從一○一五人降至九七二人。設置兒科的醫療院所,一一○年與一○○年相比,少了一四一家、婦產科少了一百家。

一位不願具名醫師表示,六都周邊的衛星城市,要找一家兒科或婦產科愈來愈難,到處林立的是牙科、復健診所等,醫院的兒科、婦產科門診現在已經愈來愈少,舉例來說,小孩性早熟要找專門的醫師,一個月前掛號也不一定搶得到號。

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醫師每年以百分之二比率增加,新冠肺炎疫情並沒有讓醫師出現離職潮,但守在第一線三年,承受各類壓力,從內外婦兒急等五大科轉做醫美、老人科的機率是有可能增加的。

部分科別萎縮,患者求診受限,加上健保體制無法包山包海,自費項目愈來愈多,癌症標靶療程動輒十萬起跳、免疫療法更以百萬計價。國內十三大病友團體與立法院厚生會發起設立「癌症新藥基金」,避免癌友面臨「沒錢只能等死」的悲劇,但基金設立至今沒著落。

偏鄉資源不足也面臨相同議題,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偏鄉民眾相較於其他民眾「更是不能生病」,每三百位台北市市民可有一位醫師協助治療,偏鄉如高雄內門區,每四千多人才有一位醫師協助。

長年從事偏鄉醫療的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全國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是雲林縣及嘉義縣,偏鄉長者醫療問題很多,可能是長時間農作、捕魚出現的腰痠背痛,或是常有的三高等慢性病,如何讓醫師在偏鄉地區服務,增加醫療可近性為重中之重。

醫師 偏鄉 婦產科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