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彩券助就業 急需新規則

聯合報 本報記者王慧瑛、鄭朝陽

台灣的公益彩券是全球少見的彩券設計,尤其高舉「公益」大旗,目的在照顧弱勢,但推行至今,固然挹注不少社福財源,也創造數萬個就業機會,但深入各投注站現場,看到的「公益」已經變調,借牌氾濫搶奪真正弱勢者的經營權利,經營壓力之大難以紓解,常讓中籤的弱勢者扛不住而放棄,想藉此生活自立而不可得,兩難下的窘況亟待財政部重新檢視遊戲規則。

各地警察局陸續湧入申請良民證的盛況,讓外界察覺十年一次的台彩經銷商抽籤競爭更加激烈,借牌經營的大戶直言,愈來愈多集團經營者蒐集大量人頭介入經營台彩,壓縮真正想以賣彩券維生的弱勢家庭。

集團式的經營猶如連鎖店,手上有一、二十家投注站的大戶大有人在,且已是公開的秘密,長期以來政府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實務上想認真稽查也有難處,連熟知內情的立委都坦言,現況是弱勢者經營投注站壓力大,若不經營、直接出借人頭,可月領上萬元借牌費,也是無奈下的妥協,若要打破現狀,確實兩難。

但對照財政部在官網宣稱,公益彩券至今已創造四萬四千零五十六個就業機會,這些就業機會究竟是紮紮實實的弱勢者,還是假弱勢和公益之名、行私人牟利之實的假數字?主管單位若心知肚明,卻仍以此大內宣,就顯得十分諷刺。

回到經營的實務上,中籤者若想自行經營投注站,要租店面、每月營業額須達四十萬元以上,三個月未達標就會被台彩公司撤照。對弱勢者來說,人事成本、支付彩金等營運金若不夠周轉,都可能讓中籤者打退堂鼓,反而認為借牌比較輕鬆,如此也助長借牌風氣。

如何守住公益彩券的核心價值,從財政部到台彩公司都是無可迴避的責任,關鍵是該檢視弱勢者經營條件,是否足以支持他們自立生活、找回尊嚴,而非隨波逐流出借人頭,流失社會對「公益」彩券的信任。

公益彩券要永續經營,主管機關要體察實情,設計更細緻的遊戲規則,提供必要的輔導,降低弱勢者參與的門檻,才能讓公益名副其實,不淪為遮羞布。

彩券 台彩 主管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