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碤、研華打造台灣第一輛氫能電巴 國產率明年拚75%

經濟日報 記者王郁倫/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目標2030年全台客運巴士電動化,而台灣第一台國產氫能燃料電池巴士、第一座加氫站都將在今年落地,前者由彩碤、聯華林德、研華(2395)合作,現階段自製率60%,2024年期進一步衝75%;挺氫能逾10年,立委趙天麟表示,氫能載具示範計劃草案6月將通過,樂見「國車國造」氫能電動車上路。

彩碤新能源12日在高雄高科大產業創新園區舉辦發表會,台灣氫能車供應鏈幾乎全到場觀禮,彩碤除展示氫能巴士裸車原型車,內搭研華行車安全模組,聯華林德的加氫設備及中油加氫站模型也參展,宣示國產第一台氫能電動巴士原型車拚2024年商轉。

國產自製率拚75% 但政策法規未完備

彩碤新能源董事長鄭英豪表示,目前原型車中零件國產製造比率為60%,關鍵的燃料電池及車頂的氫瓶,都為進口,隨台灣碳纖維業者有意投入氫瓶開發,一旦研發成功,氫能車國產自製率就有機會衝上75%。

國發會公布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圖,將氫能列入國家9~12%重要能源來源,而氫能電動車及生態圈發展也加速跨步,氫能國家隊能否成軍,法令政策何時頒佈影響極大。

業者指出,氫能車及運氫儲氫技術仍待克服,若無具體法規業者也很難大規模投入,尤其是測試及安全相關法規頒佈,業者才能建立測試中心,購買適當分析設備。

國家隊跨大步 氫瓶2024年國產化

氫能車充氣10~15分鐘就能跑450公里,比電動車充電時間短,車體也輕2噸,相當於車重輕10~15%,與電動車硬體設計差異就在於氫瓶及氫能動力系統(氫能燃料電池、供氫模組、加氫口模組、DC/DC轉接器),目前彩碤的氫能電巴氫能燃料電池由加拿大商提供,氫瓶及相關氫氣模組由英商供應。

至於氫能電巴的車身骨架底盤、三合一驅動模組、VCU(整車控制器)、行車安全模組則全為國產,其中行車安全模組由研華科技提供,另外,氫瓶部分國產化已見曙光,兩家碳纖維業者有意投入,其中複合材料大廠明安國際總裁鄭錫坤也到場,顯示對氫能產業的重視。

由於全球都投入氫能源開發,碳纖維材質的氫瓶需求大增,彩碤傳出向英國預定的4支氫瓶,花10個月才到貨,顯示供給遠低於需求,加上台灣氫能車市場小,國際採購力不及美日,國產氫瓶在氫能車發展上重要性可見一斑。

對於明安為何計畫跨入車用氫瓶?鄭錫坤接受《經濟日報》訪問指出,現在全世界都在搶氫瓶,明安在碳纖維運動休閒產業發展50多年,碳纖技術用於腳踏車、高爾夫、機械手臂等領域,5~6年前跨入消費電子產業,現在期望從個人休閒跨入公共安全領域,做碳纖大型物件。

談到碳纖氣瓶,鄭錫坤指出,根據氣瓶容量大小跟壓力度可分四類,醫療小氣瓶屬於一二類,工研院已有研發技術,電巴氫瓶則是第三類,外層是碳纖維而內膽是鋁合金,一瓶可以跑450公里,也是明安計畫投入的類別,長期則更期望跨入第四類更大型氣瓶,這類主要是供應更大需求如飛船或長途貨櫃巴士所需,這類氣瓶內膽為高密度樹脂。

而氫能車最讓市場在意是氫氣的安全性,鄭錫坤指出,碳纖維內埋入感測器就能隨時偵測氫瓶穩定度,又不影響結構,技術部分不難,未來會更專注研究高壓瓶管線相關技術,設計上配合安全規範發展,他預期法規在半年內將實施,明安2024年就能開發第一款氫瓶。

研華台灣區副總林其鋒指出,研華2018年就投入新能源車產業,跟東南亞、美國及拉美市場夥伴合作,但第一個氫能車案例就在台灣,行車安全模組能透過車聯網技術將氫能數據拋轉雲端,提供車隊管理及駕駛安全監控等服務,並透過能源消耗分析找出最佳能源運轉效率設定。

林其鋒指出,研華iBOX智慧巴士解決方案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車載運管中心,包括行車AI智能攝影機及毫米波雷達設備,其次是車載互動多媒體系統,可以提供內容商更便利的內容規劃需求。

研華目前跟華德動能、成運、創奕能源及長榮等巴士業者都有合作,在電動車充電樁方面則與飛宏科技攜手,提供控制器及傳輸系統設備。

彩碤與研華合作打造台灣第一台氫能巴士,於高雄首度公開展示裸車原型車,期望下半年路...
彩碤能源打造第一台氫能巴士裸車,並搭配聯華林德的加氫設備。彩瑛提供
研華提供安全行車設備,圖為研華副總林其鋒。記者王郁倫/攝影

至於氫能燃料電池技術則目前掌握在國際大廠手中,也是剩下25%氫能電巴成本關鍵,業者指出,氫能電池利用電化學反應產生電力,關鍵是裡頭的交換膜,若氫氣有雜質就會使交換膜被污染,台灣能否掌握相關技術仍待努力。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