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首日 成交8.8萬噸

聯合報 記者陳儷方/台北報導
台灣碳權交易所昨天舉行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啟動暨首購企業授證儀式,經濟部長王美花(左...

台灣碳交所昨(二十二)日正式推出國際碳權交易平台,首批上架七個碳權專案,專案類型包括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沼氣發電,共二十七家企業參與,首日成交八萬八千五百二十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權,成交價格落於每公噸三點九至十二美元之間。碳交所表示,明年國內碳權就會上架,提供國內企業法人採購碳權更多選擇。

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昨表示,二十二日正式開板的「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整合「碳權流」及「金流」,是我國第一個實現標準化交易作業的碳權交易平台。

首批上架七個碳權專案,專案類型包括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沼氣發電,專案案場位於亞洲、非洲和南美洲,賣方則來自瑞士、英國、新加坡和台灣。首批交易的二十七家企業中,包括十四家金控,以及台積電、中鋼、長榮海運等產業龍頭。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開板首日賣掉八點八萬噸碳權,目前還有數萬噸碳權可以銷售,碳交所也會視市場需要持續引進。

不過,目前在碳交所上架的國際碳權無法抵減國內碳費及歐盟碳關稅(CBAM),現階段只能提供廠商進行碳中和,以符合國際供應鏈及ESG等要求。田建中指出,碳交所初期交易量可能會比較低,且二、三年內應該不會有大爆發,可能得等CBAM開始收錢,企業實質需求非常強烈後才有機會。

除了台灣,新加坡、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亞洲國家近期也都陸續推出碳交易平台。

相較於亞洲具指標性的新加坡碳交所CIX,台灣碳交所開板第一天交易規模達八點八萬噸、八十多萬美元,是CIX首發時的五倍;不過,台灣碳交所與CIX結構不同,田建中表示,CIX只做國際碳權業務,沒有國內碳權,但台灣碳交所的國內碳權交易平台明年就會開板,且碳交所也肩負政策任務,與CIX以營利為導向不同。

太陽能發電 建中 新加坡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