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出全國第一面模具金牌 旗山農工楊淋貴翻轉偏鄉生命運

聯合報 記者潘乃欣/台北即時報導

2003年,洪偉倚站在瑞士聖嘉倫國際技能競賽舞台上,手拿中華民國國旗,拿下台灣40年來第一面模具職類金牌。背後負責指導訓練的無名功臣,是旗山農工偏鄉教師楊淋貴。

楊淋貴為國家培育出多達七屆的模具職類國手,在國際技能競賽中大放異彩;並透過各種競賽,成功幫助17名學生獲得國立大學保送。他分享,偏鄉學校孩子多來自單親或弱勢家庭,升學意願不高,需要為他們培養一項專業技能,讓他們未來能夠憑藉著這份技能,順利就業或就學,改善家庭經濟,改變自我命運。

為了訓練選手,楊淋貴每天晚上10點後才回家,假日放著自己的孩子不陪,都在陪別人孩子,這樣的生活已經過了至少22年。他舉「一萬小時定律」勉勵孩子,要達到專業頂尖人才的門檻,需要一萬小時的辛勤練習,成功之神才會來敲門。

「透過每天的練習,學生的技術到後來一定會超越我們,我們是已經離開競技場的教練,教練會老。」楊淋貴說,技術並非專業人才的全部,身為績優教練,他相當重視觀念養成,「技術很重要,但技術深化到一個地步可能會出現瓶頸,而突破瓶頸的關鍵,唯有依靠觀念。」

什麼樣的觀念?無論職業道德、職業倫理、工作態度,甚至包括讓選手比賽時可以站上一整天的體能訓練等,這些看不見的價值與能力,在關鍵時刻,往往可以帶領選手突破盲點。

「有時去爬爬山強化體能,轉換一下心情,就能有所突破。」楊淋貴說,好的觀念,可以讓學生不斷修正自己以持續訓練,在比賽中有優秀的表現,甚至出社會後,成為出色的員工或老闆。

但高中階段的孩子不容易接受管教,「有的孩子會磨你的心。」他感嘆,特別是機械專科要求精密度,有的學生無法接受高標準的要求,容易反彈或唱反調。「老師需要調整自己!」楊淋貴不求學生馬上改變,反讓自己變更策略以適應學生,他改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先降低標準,讓學生可以跟上,然後再將標準逐步拉高。

楊淋貴(右一)的學生洪偉倚(右二)在瑞士聖嘉倫國際技能競賽獲得模具職類金牌表揚。...

楊淋貴認為,旗山農工的孩子之所以能夠擊敗群雄,靠的並非天分或知識吸收的能力,而是「勤能補拙」四個字,無分日夜的苦練,為的就是站上競技台上的那一刻,「有一次,我完全忘記學生們已經在工廠裡默默訓練了一個多月都沒回家。」苦練,讓老師與學生都忘我了。

偏鄉學校 國際技能競賽 國旗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