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班不必拚量化 學者:應兼顧教學品質

聯合報 記者許維寧/台北報導

為達成二○三○雙語國家政策目標,教育部力拚大專雙語化學習,選出四所標竿大學重點培育。不過學者認為,不反對高等教育推動全英語課程(EMI),但設考核標準不能只看開多少課程,還是要回歸兼顧課程講授品質。

根據教育部重點培育學校指標,二○二四年時,標竿大學至少有廿五%大二生,英文能力在聽說讀寫達到CEFR B二以上流利精熟等級,同時全校至少有廿%的大二生與碩一生,其當年所修學分中廿%以上為全英語課程。二○三○年時,則要求上述學生能力、全英課程修習比率均能達到五十%。

中研院語言所研究員江敏華表示,不反對於高教推全英語教學,但設定標準是否合理應多加思量。例如很多教師雖從海外歸國、具備英語能力,但不能保證其授課內容精彩度和使用華語時等同;再者,則是學生英語能力是否達研讀領域要求,才能如實吸收知識。建議學校可於推動前做研究,了解是英語授課學生是否更能吸收,或使用華語較合適。

清大華文文學研究所教授陳淑娟則認為,過去曾發現,大學部分英語授課教師的教學評鑑較差,主因是表達的生動性、精確性不如華語時來得好,若學生英語能力沒這麼好,更影響吸收。

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長廖咸浩說,教育部應說明,訂定的績效標準、數字根據為何,是否有學理參照,目前又是否有哪個國家能夠做到,以說服社會。

教育部 英語能力 華語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