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號0死角 中正大學電磁面鏡技術 消除95%通訊盲區

聯合報 記者莊祖銘/嘉義即時報導
中正大學電機通訊團隊歷時3年開發仿若嚮導的「電磁面鏡」技術,能減少超過95%通訊...

為消除5G「通訊盲區」,中正大學電機通訊團隊歷時3年開發「電磁面鏡」技術,用鏡子反射原理為電磁波指路第一代電磁面鏡,減少超過95%通訊盲區,更申請多國專利與技轉,將推出第2代,盼讓通訊零死角,達到最佳覆蓋率。

所有無線通訊都靠電磁波傳遞訊號,但中正大學通訊工程系教授張盛富說, 5G電磁波碰到建築物、樹木、等障礙物,會在環境中產生多重路徑的電磁波互相干擾,造成「通訊盲區」無法收到訊號。

中正團隊使用「反射面」、「透射面」、「繞行面」3項技術,設計出扁平、透明和曲面的電磁面鏡,因應不同環境、條件,並根據基地台和盲區的方向,操控電磁波的路徑。不僅可直接貼在牆壁或玻璃上反射電磁波,也能從室外聚焦電磁波到室內,甚至讓電磁波繞過室內柱子直達死角。

「想像房間有一塊燈光照不到的地方,要照亮只好加一盞燈,也就是加一個基地台,而我們的技術就像是拿一面鏡子,將光線反射過去。」張盛富說,傳統解決通訊盲區的方法是增加基地台數量,設備要價達百萬,每年維護費、電費估計更超過數百萬。

中正團隊研發的「電磁面鏡」成本低廉、純被動電路、不需冷氣降溫。張盛富說,在提高覆蓋率和通訊品質的同時,還能省下不少營運經費和降低基地台的密度,「對健康有疑慮的民眾來說,單純反射電磁波的功能也相對安心。」

這項技術是由中正電機、通訊系張盛富、張嘉展、林士程、吳建華、劉立頌等教師歷經3年共同研發。經實驗證明,可解決95%以上的通訊盲區,經估算更可減少20%基地台。

中正大學團隊所設計的「電磁面鏡」,甚至因應不同環境條件設計出「反射面」、「透射面...

中正團隊目前已申請第一代電磁面鏡台灣、美國、歐盟、中國、日本、韓國專利,並技轉國內廠商,目前更為了5G及未來6G應用,持續發展第二代技術。張盛富指出,通訊環境不會一成不變,只要人群一多、裝潢一換,盲區也會跟著變動,未來第二代將加入人工智慧和演算法,讓電磁面鏡自動偵測盲區位置,並改變面鏡角度。

基地台 中正大學 專利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