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招生專業化 敗給求「生」欲

聯合報 本報記者趙宥寧

教育部自二○一七年起投入上億元,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計畫」,盼各大學提出客觀審查尺規,落實新課綱適性揚才理念,推行至今遭遇頂大被控態度消極,私立大學更以大數據,在二階面試前先擬出正備取名單,踩招生規範的紅線,教育部若不主動處理,無疑讓投入億元經費打水漂,也重創考招公平性。

少子化海嘯來襲,大學註冊率淹水線近年已從偏鄉淹往都會區,非都會區私校幾乎快被滅頂,北部幾所老牌私校也危在旦夕。儘管教育部期盼新課綱理念能在高中、大學落實,更投入大把預算,全台過半大學都已在校內成立招生專業辦公室,建立評量尺規,打造雙邊互信基礎。

但甄選會公布缺額資料後,上述的努力與拚勁,卻顯得蒼白無力,檢討會一開再開,學生不來就是不會來。

不少私校坦言,招生首要考量是找到「一定會來讀」的學生,才導致不少大學於一階放榜後,慣性上網情蒐,鎖定「退無可退」的學生,評分表的書審、面試標準淪為空話。對不少私校而言,一階放榜形同全部放榜,正取、備取都會全上,招生專業化盡失,能撈到足額考生才是重點。

當各界早已意識到大學招生缺額將持續擴張,多次呼籲教育部調降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教育部仍不聽勸,持續擴張資通訊外加名額,甚至還「重公輕私」,導致昔日以理工聞名的老牌私校招生雪上加霜;當大學不惜以大數據搶學生,等同打臉教育部砸錢推動大學專業化的成果,也讓考招公平性蕩然無存,教育部不能再坐視政策失當下的問題。

教育部 放榜 面試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