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小學堂/太空改變人體基因 長程任務難

聯合報 編譯高詣軒/綜合報導
美國太空人盧比歐九月廿七日從國際太空站返回地球,降落後由專人協助離開聯合號太空船...

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空人盧比歐(Frank Rubio)在太空待了三七一天,終在九月底重返地球。他在太空軌道停留的時間,打破先前美國太空人三五五天的紀錄。但長期處在無重力的宇宙環境,對盧比歐身體造成很大影響,他剛回到地表時,須由專人抬出太空船。

事實上,長時間滯留宇宙可能衝擊人體肌肉、骨骼質量,甚至影響基因和大腦構造。

盧比歐去年九月飛赴國際太空站,本應今年三月返回,但他和同事原定搭乘的太空船發生冷卻劑洩漏,致使飛返延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盧比歐這趟太空行,有助學界了解人類要如何因應長途太空飛行。目前學界已知,長期待在太空,對人類身體各方面都有重大影響。

美國太空人盧比歐在國際太空站(ISS)內漂浮。為對抗宇宙無重力環境加速肌肉和骨質...

肌肉與骨質 流失速度都倍增

太空人若盼深入太陽系,勢必得適應長期宇宙生活,畢竟根據現有計畫,光是往返火星就要花上三年以上。BBC指出,宇宙給太空人的衝擊之一,是肌肉和骨骼質量的萎縮風險。

在無重力環境下,由於不再須抗衡重力,協助維持人體背、頸、小腿和四頭肌姿勢的肌肉將衰退最多。上太空兩周內,肌肉質量可能減少多達兩成,三至六個月的長期任務更恐使肌肉減重三成。

同樣,失重環境將讓太空人的骨骼逐漸流失礦物質。每個月骨骼質量可能減少百分之一至二,半年間則可能流失至多一成,這將增加太空人的骨折風險並拖長康復時間。地球上,年長者骨骼質量流失速率約每年百分之○點五至一,足見宇宙環境的影響。太空人返回後,至多須四年才能恢復骨骼質量。

為了對抗肌肉和骨骼流失,國際太空站的太空人每天會做二點五小時的運動和高強度訓練,包含深蹲、硬舉、划船和臥推動作等,外加使用跑步機和健身腳踏車,也會攝取補給品保養骨骼。但近期有份研究指出,這樣的訓練方式或許還是不夠,未來太空人可能測試更強的肌力訓練和高強度間歇訓練,看看是否有助抗衡肌肉流失。

美國太空人凱利(左)和雙胞胎兄長馬克(右)二○一六年合影。科學家透過凱利的案例,...

腸道菌叢變 染色體端粒縮短

美國太空人凱利(Scott Kelly)曾在國際太空站停留三四○天,其雙胞胎哥哥則待在地球上,科學家能藉此案例,研究長期太空航行的影響。例如,凱利在太空軌道期間,身體質量減少了百分之七,腸道中的真菌和細菌也相較先前明顯改變。

前述改變其來有自,畢竟太空飲食和地球迥異,且由於人類有大量腸道和口腔微生物是來自周邊人們,環境改變想必影響體內微生物。宇宙輻射的照射,加上使用回收水和身體活動的改變,皆可能是影響因素。

凱利長期太空行帶來的重要發現,還包括顯示宇宙環境對人類DNA的影響。在我們染色體末端,有著被認為可以防止基因受損的端粒(telomere),通常會隨老化而縮短,但針對凱利和其他太空人的研究發現,太空航行似乎會改變端粒長度。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環境和放射健康教授貝里(Susan Bailey)參與過凱利等十多名太空人的研究,發現宇宙航行期間,端粒會明顯較長,但返回地球後,端粒則迅速縮短,最後許多端粒長度常會比離開地球前還短。對此現象,貝里表示學者已有頭緒,但盧比歐等太空人的資料加入將相當重要。

大腦會膨脹 恢復期上看三年

凱利長期停留在國際太空站時,認知表現改變不大,與留在地面上的哥哥雷同,但研究者發現,凱利返回地球後約半年間,認知表現的速度和準確度確實下降,這可能是因為他的大腦要重新適應地球重力,且生活方式變化極大之故。

另外,一名俄國太空人曾於二○一四年在國際太空站停留一六九天,之後接受研究的結果發現,在停留太空軌道期間,他的大腦中與動作、方向感、平衡和自身動作感知相關的部分,神經連結的程度有所改變。由於宇宙的無重力環境,太空人行動方式往往得調整,因此相關改變不特別令人意外。

近期一項研究的結果則較令人憂心,指出長期太空任務期間,大腦構造可能有其他改變。被稱為右側腦室和第三腦室的構造,在太空可能會發生膨脹,需要至多三年才能縮回正常大小。這些構造主要負責儲存腦脊液、提供大腦營養素並清除廢物。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