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諾貝爾又來了!政府應積極傳播科學進展

聯合報 主筆室

本週是年度諾貝爾獎揭曉熱季,已宣布的物理、生醫等獎項,獲獎者的貢獻都有助於人類未來更健康、安全;可惜的是,這麼大的科學進程其意義卻未能告知民眾,以致諾獎發揮的效益其實只是科學家的榮譽而已。科學傳播難度很高,內閣設有科技、教育等部門,應該積極介入科學傳播。

諾獎揭曉後,主辦該獎項評選的瑞典委員會發出新聞稿,介紹獲獎者的研究貢獻、服務單位等,但新聞稿的知識門檻太高,只有該領域的學者能窺知一二,一般人至多知道誰得獎而已;諾獎對人類的影響幾乎無從得知。在台灣,諾貝爾化學獎是個例外,以退休的台大化學系蔡蘊明教授,至今每年都還撰文介紹化學獎的貢獻,將接收門檻降到科普等級。

以昨天宣佈的諾貝爾物理獎為例,日裔學者真鍋淑郎、德國哈斯曼以建立暖化研究的物理模型獲獎,除了顯示傳統物理領域接受了大氣、暖化研究,模型建立後,讓未知的暖化領域漸漸得以具象化。

之前,「暖化」大家掛嘴上,但概念仍然模糊,與「海市蜃樓」一樣是虛幻的;掛在政客嘴上的暖化,更是很好用的遁詞,任何災難只要推稱是暖化造成的天災,原本該被追究的責任也輕易規避掉,因為政客雖講不出具體事證,調查官也不知怎麼發問。今年得獎者的貢獻是建立預測模型,以後,把此刻能觀察到的變化參數代入模型,即能計算出可能變化。

物理獎此次給獎另個意義是肯定研究工具的突破,其貢獻不亞於研究本體的進展;建立模型、工具之後,讓研究更能往前推進。其實今年物理獎頒發有點像0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大陸學者錢永健,他自水母體內淬取出螢光蛋白這一介質,打進癌細胞後,癌細胞靜止時呈紅色螢光,癌細胞擴散、癌症惡化時則發出綠色螢光,根據綠色螢光的移動,可以掌握、觀察到癌細胞的變化,讓癌症治療變得具象。錢永健的貢獻不是化學實體,只是研究工具的突破,但貢獻更大。

諾貝爾物理獎此次給獎另個意義是肯定研究工具的突破,其貢獻不亞於研究本體的進展。圖...

三十多年前科技新聞初出現在媒體,科學界揶揄媒體的科技新聞是「懂得的人不看,看的人還是不懂」,就像武俠小說天馬行空;從這幾天諾獎的科學傳播,似乎沒有什麼進展。

暖化 諾貝爾獎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