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樹下文創 5月14日起舉行「銀和瓷的相遇」英國銀壺展

聯合報 記者高凌雲

橄欖樹下文創公司5月14日至7月16日舉辦「銀和瓷的相遇」展覽,這是透過英國骨董銀壺、中國清代青花瓷、以及日本伊萬里瓷的演變, 展開了一段東西方藝術相會,造就了顛峰輝煌的18世紀的文化傳奇。

這個非常少有的歐洲骨董銀器展覽,以英國18世紀銀壺的崛起為脈絡,西歐上流社會對古老東方文化崇拜,當時帶來巨大商機,貴族迷上東方中國的茶和瓷器文化,從葡萄牙開始,荷蘭阿姆斯特丹,英國倫敦,中國茶的百年傳播,促成西方銀器與東方瓷器,融合出特有的英國喝茶的沙龍儀式。

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貴族和商人對於東方世界的好奇和文化崇拜,航海技術的進步,帶動貿易將茶葉與瓷器輸入歐洲。

自英國女王安妮年代開始,英國最早出現的第一代銀壺,無不揣摩著中國古老紫砂壺造型,圓梨型的銀壺外表與紫砂壺極為相似,凸顯出英國人對於東方茶的愛戀。

英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從法國流亡倫敦以及歐洲各地的頂尖新教徒胡戈諾派的銀匠,將法蘭西的巴洛克,洛可可美學發揮到極致,手工銀壺工藝達到巔峰,對於茶葉和咖啡,巧克力的愛戀,更顯現在各種形式極致的華麗銀壺上。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發明了可以壓製薄銀板的機器,銀壺製造出現了半手工半機械化的轉變,比較輕薄的銀器和銀壺出現,有了量產的可能。

隨著英國殖民地擴大,更多白銀帶回英國,從喬治三世後期到維多利亞時期,銀壺從玲瓏雅緻演變成風格多樣,有新古典方式推崇,直線塊面的亞當風格,也有圓潤,簡潔造型的近代風格,更醒目而典型代表殖民年代巔峰的是型態炫耀,體積碩大的維多利亞女王風格銀壺,混合了洛可可藝術的元素,和英國18世紀中後期興起的花草植物紋飾,壺型巨大而裝飾富麗,乃至花紋繁複,奢華而誇張。

從英國女王安妮年代開始,英國最早出現的銀壺揣摩著中國古老紫砂壺造型,圓梨型的銀壺...
橄欖樹下展出近300年西洋銀壺藝術演變,將銀壺的世代傳承和發展,鋪陳在一個寬廣的...

橄欖樹下展出近300年西洋銀壺藝術演變,將銀壺的世代傳承和發展,鋪陳在一個寬廣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歷史背景之中。橄欖樹下在台北市中山區敬業一路128巷10號1樓,展覽時間每日11時到18時。防疫期間,歡迎預約參觀。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