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迎賓館 逐年改建變身中式宮殿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紅牆綠瓦、矗立於荷花池畔的史博館,擁有中國宮殿般的外型。但它原始的建築其實非常「日本」,經歷多次改建才成為今日樣貌。史博館五樓特展「雕築史跡—探索史博建築之美」,說明史博館從日式變身中式宮殿的過程。

一九一六年,台灣舉辦首次大型會展「台灣勸業共進會」,隔年做為貴賓接待所的「迎賓館」落成,為史博館主體建築的前身。「迎賓館」為日式兩層樓木造建物,建材全採阿里山檜木,屋頂鋪石棉瓦。形式為「入母屋造」、上有三角形「千鳥破風」,入口的車寄則採「唐破風」,是典型日本宮殿風格。

一九五五年,政府沿用此建築創立「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兩年後更名「國立歷史博物館」,關鍵的外部改建工程,始於一九六一年動工興建「國家畫廊」,當時拆掉東西翼木造建築,於建物兩側增建雙向延伸的室內長廊,形成外觀長九十多公尺的紅牆碧瓦,牆上開宮牆門洞,屋簷下以石雕裝飾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隔年進一步改動正門與大廳意象,拆除入口唐破風車寄,增建兩層樓高的五開間門廳,搭配朱欄碧瓦、畫棟雕梁,並加設一對石獅雄踞門口兩側。在一九六○到七○年代的大規模改造中,史博館逐步以中國意象遮擋建築的日式元素,形成日式與中國古典式樣混合並置的結構,最終成為今天紅牆綠瓦的樣貌。

########test#########
建築 史博館 日本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