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聽演唱會 手語表演者崛起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在文化平權的趨勢下,音樂會和劇場表演都需要手語表演者,讓聾人也能欣賞表演藝術,因此近年在演唱會上,用手語翻譯歌詞、以身體搖擺呈現節奏,或劇場手語翻譯等觀念與方式,逐漸被引進台灣。

「聾人是可以聽演唱會的」。出身聽障家庭的廖曉彤,視手語為母語,她抱著想讓父母體驗女兒工作的心情,發起「聲音藏在」計畫,舉行公益共融音樂會,透過手語表演家傳遞音符,邀聾人和聽覺正常的「聽人」一起聽音樂會。

由於手語表演者除用手語翻譯歌詞,還得融入音樂的旋律並符合歌曲意境,例如曾參與音樂會的公視手語主播牛暄文於排練時,會由兩位聽人協助聽不到的他,感受歌曲意境,透過碰觸喇叭震動感受歌曲的節奏。廖曉彤希望未來台灣的演唱會,也能像美國安排手語表演者,讓聽障者 享受音樂。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三年前推出「大象飛過我的耳朵」文化平權計畫,引進視形傳譯員培訓系統,今年更邀請美國表演藝術口譯機構總監凱文擔任講師,為十位手語翻譯和四位聽障學員進行「劇場視形傳譯員」培訓。凱文表示,相較於一般手譯,視形傳譯須具備劇場詩意性與畫面性、以及更大的手語運用空間與劇本轉譯能力。

手語 劇場 音樂會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