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台灣之光滿街跑 台灣建築「國際」了沒?

聯合報 本報記者陳宛茜
倫敦奧運主場館「倫敦碗」曾爆出台灣建築師假冒設計者的「台灣之光」醜聞。本報資料照...

倫敦舉辦奧運前,台灣一位游姓建築師自稱是倫敦奧運主場館的設計者,還拿下英國年度傑出建築師獎。「台灣之光」引發媒體爭相報導,連某位游姓政治人物都來「沾光」認親。奧運結束後,游姓建築師曾任職的倫敦公司HOK、真正的奧運主場館設計者,一一去函媒體,指他只是曾擔任該公司的建築師助理,當然也沒拿過英國建築師獎,要求將相關報導下架並登更正啟事。「台灣之光」反轉成「國際騙子」、丟臉丟到國外。

這位「台灣之光」的牛皮其實非常容易戳破。他在英國並非自己開設建築事務所,光憑這點就不可能拿下奧運主場館的設計權,更不可能拿下英國年度傑出建築師獎。這是國際建築界的行規與基本知識。

然而,這種令人傻眼的「台灣之光」,並未因遭揭穿而成前車之鑑。游姓建築師之後,仍有許多建築師、設計師憑膨風履歷「助理變設計者」,登上媒體成為「台灣之光」,造成台灣「國際建築大師滿街跑」。此種怪象反映台灣人盲目追求「台灣之光」、卻對國際一無所知,然後「愈邊緣愈需要台灣之光」,形成惡性循環。

正因為台灣人太想要「世界看見台灣」,造成本土創作者必須走「國際路線」。一位拿下波隆納插畫大獎的插畫家坦言,設計界都知道台灣人「只重視國際獎項」、拿本土獎項一點用都沒有。因此他在成名前必須不斷參加國際獎項,等待有天「外銷轉內銷」。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設計師、建築師都願意砸大錢拿國際獎。

曾有一座得到英國前衛建築獎項的台灣偏鄉國小,得獎照看起來「燈光美氣氛佳」,記者實際探訪後發現,其燈光設計所需要的電費對學校來說是沉重負擔、前衛外型根本沒考慮到當地的日照,造成老師辦公得戴斗笠、學生上課還得隨陽光變換位置。一個拿到「國際大獎」的建築作品,對本地使用者來說其實是「恐龍建築」。

「愈在地愈國際」,這才是真正的國際潮流;而真正的「台灣之光」,應該是得到台灣人認同所綻放的美麗光芒。期許台灣新世代的建築師與設計人,都不再需要被「台灣之光」的虛假光環所迷惑,踏實地在這塊土地上走自己的路。

建築 奧運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