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午餐是食農教育具體實踐?業者籲:該深究檢討了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即時報導

食農教育法公布實施一周年,各地不少活動都打著「食農教育」名號,但其實本質早已偏離;農委會宣傳學校午餐國產食材章Q食材超過97%,是食農教育具體實踐,但其實結構性的問題都未解決,近期基隆學校午餐發生麵包有蟲、詐領補助的犯罪情事,值得深究。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表示,主管機關必須深入追查才能釐清真相。食材供應廠商詐領國產食材章Q獎勵金,教育部設立的午餐登錄系統必須靠各校和團膳公司等第一線從業人員來登錄資料,作為請領每餐10元或是16元的獎勵,這個機制是靠全國所有第一線人員人力去處理,如果教育部所建置的這個系統沒有和農委會、衛福部的食材供應雲端系統做整合做串連,能夠有效地勾稽起來,造假、舞弊、詐領或是便宜行事可能也是剛好而已。

她表示,大筆公帑、教育資源和學校的供餐現場人力所撐起來的系統,實際運作情況如何?全國每人每餐10元、偏鄉16元的國產章Q食材獎勵金機制,接下來是否會繼續執行?以什麼方式執行,也該通盤檢視。

農委會今明天在華山舉辦「食農教育Party Fun」食農教育成果展,現場也有漁民團體直言,學校午餐當然希望推廣能吃台灣的大宗魚種,午仔魚、台灣鯛、鱸魚等,但午餐業者團膳卻嫌貴,給學生吃發泡水鯊,都領了政府補助,也打著食農教育的大旗,「不應該讓學生品嘗台灣各種魚貨食材嗎?」

新北市某學校午餐食材供應業者表示,社會議題無限上綱,少數特定的人在其中領補助,打著食農教育道德大旗賺錢的不少;如果章Q政策這麼好、覆蓋率這麼高,為何還會有麵包有蟲,一手拿補助,一手賣劣質食材給學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基隆的案例是個案還是通案,很值得深思的。

財團法人台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劉志偉表示,食農想法來自日本,當年加入WTO後,農業市場自由化,農業部門沒競爭力,導致鄉村人口外移,當時日本官學提出透過國人吃在地振興鄉村,但經過十多年發展,日本發現農村仍繼續人口外移凋敝;連當時安倍也說,他年輕時也參加過農業開放市場的抗議活動,但後來他發現自己錯了,重點不是要不要開放,重點是要增加自己的農業競爭力,才有了後來安倍的三箭、攻擊性農業。

農委會宣傳學校午餐章Q政策是具體實踐。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劉志偉說,連日本都承認錯誤,台灣還在追尋錯誤的步伐,現在問題不在國中小要不要放入食農教育,這對台灣農業提升競爭力、跟國際接軌有甚麼幫助,弄到後來中小學都在種菜,這是很荒謬的事情。

食農教育 農委會 營養午餐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