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無家者的危殆生活 台大學者獲中研院專書獎

聯合報 記者葉冠妤/台北即時報導

中研院今舉行「第11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頒獎典禮,本屆有47件申請,5本專書脫穎而出,主題涵蓋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社會學、哲學。其中,台大社會學系副教授黃克先以「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獲獎,其透過民族誌描繪出萬華無家者的面貌、社會連帶關係,如何承受與回應國家社會施予象徵暴力。黃克先說,盼此書讓大眾理解無家者的個人苦難及掙扎,以及如何連結至看不見但影響深遠的更大力量。

「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一書,已獲第46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2022 Openbook好書獎,今再獲中研院「第11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其透過民族誌方法,深入描繪無家者的面貌,包括如何以擬親人方式建立親密關係,也討論國家、社會如何對無家者施予象徵暴力,而無家者們又如何回應主流的凝視。評審認為,全書田野資料紮實、精彩,應是台灣目前關於無家者最重要、最完整的研究。

「感謝曾住在艋舺公園的無家者們,當初願意包容、接納一個無知又陌生的蛋頭學者。」黃克先表示,無家者經歷的真實人生與動人故事,是他這段漫長寫作過程中的最大動力,盼以此書讓大家理解無家者的個人苦難、無奈與掙扎,以及如何連結至看不見但影響深遠的更大力量。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則以「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獲評審盛讚。該書重新釐清漢人與熟番的互動,並且將國家權力利用生番/熟番/漢人族群歧異、分帶隔離治理之策略部署納入討論,對於清帝國治理台灣的政策以及民間抗爭的問題,呈現一個與過去不同的新面貌。

本書堪稱是柯志明繼出版「番頭家」相隔20年後的另一本重要鉅著,他笑稱,這本新書篇幅多3倍,是一本「巨著」。在沒完沒了的寫作過程中,幾度陷入自我懷疑,「好不容易在屆齡退休前,總算及時寫完。」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智明以「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獲獎,該書以台灣大學外文系為例,探究冷戰時期本土歐美文學課程規畫與其中的政治操作,最後以族裔研究及文化研究作為範例,討論外文學門現況。王智明回憶從一名半路出家的插班轉學生,進入外國文學的殿堂,這本書從最初發想到印成鉛字,歷經十年歲月,同時也關於他自身學思歷程的內在反省,從外文學門的視野展開對台灣社會與全球局勢的觀察。

清大中國文學系玉山榮譽講座教授陳國球以「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專書獲獎,內容爬梳陳世驤、高友工、普實克的抒情論述,分析林庚、胡蘭成和司馬長風之中國文學史相關著作,勾勒抒情傳統的來龍去脈,以此作為重新思考、批判中國文學史的方法。在香港任教多年,2019年應教育部玉山學者計畫邀請來台的陳國球書寫跨越20年,「我這些年來的個人學問與人生旅途,也都鐫刻在這本書裡了。」

中研院「第11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共5本專書獲獎。得獎人包括中研院社會...

政大哲學系助理教授鄭會穎以英文專書「John McDowell on Worldly Subjectivity:Oxford Kantianism Meets Phenome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中譯:約翰·麥克道爾論世間主體性—牛津康德主義遇上現象學與認知科學) 獲獎。該書詮釋並批判性討論國際知名哲學家麥克道爾(John McDowell)對「世界中的主體性」之看法,從世界與主體之間的形而上問題角度切入,作為詮釋麥克道爾哲學思想的起點,以回應西方哲學長久以來因主客對立框架導致的哲學焦慮。

中研院 玉山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