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招大缺額 私校剉著等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北報導
大學個人申請缺額增加 圖/聯合報提供

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分發缺額較去年大增四○二九個,名額將回流到考試分發。但考試分發參採的分科測驗(過去的指考)在少子化、新課綱、考招新制等衝擊下,僅二點九萬人報考,歷史新低,以致既有考試分發名額加上各管道回流名額,估破三點五萬個,招生名額比考生還多,被形容是「大缺額時代」,且教育部被指是「始作俑者」。

在疫情外加名額及學測報考人數下滑影響,今年個申缺額達一萬二九四個,連台大、成大等頂大缺額均破百;老字號私校像文化大學缺額八三八個,有私校個申招生名額使用率更低於六成。

少子化下明明沒這麼多生源,為何仍要開這麼多招生名額?有教育人士說,關鍵在教育部讓私校寄存名額以拖待變,寄存名額可美化註冊率,在私校不積極自我減招,教育部對招生名額又消極管控下,致招生缺額浮濫。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說,政府將公共資源大量挹注公校,公校學費也只有私校一半,以致升學選校一直都是「先公後私」,在此選校邏輯下,教育部又坐視缺額浮濫,只會加速後段私校及技職校院退場。一位私立大學行政主管說,教育部未積極因應學生規模同步公私校減招,提高生師比,又不肯放寬學費調幅,形同讓私校慢性等死。

大學問網站執行長魏佳卉說,在公私立大學未同步減招,且不斷替頂大外加資通訊名額下,若不再做科系盤點,合理分配招生量能,非都會區的私立大學恐岌岌可危,更直言「大缺額時代的始作俑者就是教育部」。

教育部說,公私立大專校院一體適用招生總量標準,如公校學士班連兩年註冊率未達八成、私校連兩年註冊率未達七成,將扣減其招生名額至前一學年的五至九成。但目前公私立招生名額比率仍有差距,不宜同步減招。

教育部 註冊率 少子化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