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評會納學生代表可行嗎?學者專家這樣看

聯合報 記者趙宥寧/台北即時報導

高中教評會是否納入學生代表掀起兩派攻防,教育學者認為,學生社會參與固然重要,但教評會是「做決定的單位」,即便擁有投票權,也不一定握有決策主導權;也有民間團體說,教評會要承擔的責任太大,不該交由學生負責,兒少表意權重點在於教評會成員心中是否有將孩子的聲音考量進來;家長團體則樂觀其成,認同讓孩子列席參與教評會表達意見,至於能否成為當然委員,可以逐步推進。

台師大教育系教授王麗雲表示,學生的社會參與很重要,但教評會是「做決定的單位」,且常涉及敏感、爭議性話題,若學生代表擔任委員,也不一定能讓票數翻盤,頂多就是有知情權,另方面卻可能對教評會產生壓力,包含可能遭錄音錄影,影響教師參與教評會的意願。

王麗雲認為,教評會屬於決策單位,委員必須具備決策能力,包含熟悉法令制度,學生代表有無時間去了解相關判例,學生若能學好當然很好,但並非人人都行,也並非人人都有時間。她也提到,光教學現場要找人擔任教評會委員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但她認同當教評會需要諮詢意見時,可適時請學生發表相關意見,多方考察學生想法。

前教育部政次呂木琳則表示,要評斷教師優良與否,確實可透過學校教師或行政人員觀課,也可以問問家長、學生,學生的意見往往也可佐證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熱忱以及專業度,學生在表達意見的過程中,也可以學習如何站在公平、客觀角度陳述意見。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認為,教評會負擔決策教師聘任或解聘的責任重大,不該交給學生。但她強調,過去在教師爭議事件調查過程中,往往只問了老師的看法,就連申訴人都沒機會陳述意見,因此有兒少代表提案讓學生代表列席,至少保障表意的機會。

不過馮喬蘭也說,兒少表意權要被重視,除了讓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列席,重點仍在於每個處理事情的大人,有沒有將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如果一個心中沒有學生的教評會,放入學生代表也沒用」。

高中教評會是否納入學生代表掀起兩派攻防。校園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監事謝國清認同讓高中生列席教評會,他認為讓學生進入教評會,能讓學生學習民主機制;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彭淑燕也樂觀其成,但她認為事前培訓機制不可少,若政策運作效果佳,未來也可逐步推進讓學生成為當然委員。

教育部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