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跟酒本身一樣久!周朝滅商就開始勸人「戒酒」 還刻字在國寶上

聯合新聞網 文/廖泊喬

酒的發明,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神農氏,或夏禹時的儀狄造酒。起初,酒僅僅在祭祀、饗神等特殊場合中使用,到了殷商時,貴族普遍飲酒,酒因而扮演著越發重要的角色。

商人好飲酒,因此周滅商後,就出現了勸人戒酒的史料。史書的記載,最早可以推回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時代,但大家絕對想不到,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竟然就留有清清楚楚的「戒酒」證據!讓我們到故宮博物院「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的青銅器常態展間, 找出這件美麗的西周文物召卣(卣,音「有」,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吧。

圖/聯經出版提供

根據考據,召卣是西周早期盛酒的青銅器。這個大酒壺上頭的獸面紋和夔龍紋栩栩如生,尤其兩旁提把處有像是鹿頭或龍頭的紋路,非常華麗。而最特別的地方是上面刻的字, 有著簡簡單單的七字銘文。這字刻在哪裡呢? 翻遍壺身找不到,壺蓋、壺底的表面也沒有,最後才發現是在壺蓋的內側。

我們來試著解讀看看,第一個字是「召」,這個「召」字很長,佔了一半的比例,根據研究,指的應是「召公奭」的「召」,而這位召公奭是大家熟識的周公兄弟,因此推測文物年代是在西周早期。重點來了,「召」字的下面還有六個文字(符號),或連、或斷、或折角,這是什麼意思呢?

圖/聯經出版提供

原來這是六個數字「六一八六一一」, 合起來便是「召六一八六一一」,這些數字代表什麼? 又和戒酒有什麼關係?

這六個數字透過《易經》解密,成為一個卦象,卦名為「節」5。「節」指的是「節制」,若是水滿出來了就應當調節,引申為若是人的所作所為超過了,就應當節制, 因此,這是在告誡君王應適可而止。而這個「節」字出現在酒器上,不就是在表達「飲酒要節制」? 古人隱密地在酒器壺蓋內側刻寫「節」字,實在讓人充滿想像。會不會是當時喝酒時,侍者一邊將壺內美酒舀給君王,一邊將壺蓋舉起,字面向著飲酒者作為提醒? 有些人猜測,這個蓋子倒過來就成了大酒杯,侍者會從壺中舀酒倒在杯中,供君王飲用。當君王一口接著一口,高高興興地喝下肚,正準備「再來一杯」時,大臣們便想提醒他:「皇上, 不能再喝了(再喝,就像商王一樣,國家會滅亡的)。」然而,若是真的開口勸誡,就得冒著公開犯上的風險,這太危險了。正當大家不知該如何是好時,喝完酒的君王看到了杯面上的七個大字,「召六一八六一一」,就像聽到了先王或是大臣的聲音:「皇上,喝酒要節制啊!」只好悻悻然作罷。

欣賞了最早的節酒器物之後,大家是否也想知道,除了文物外,最早勸人戒酒的文字是什麼? 一如召卣,這次我們同樣要看看西周早期的文獻。

※本文摘自《文豪酒癮診斷書》,作者/廖泊喬。

文物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寶

延伸閱讀

留言